第260章 绍兴师爷-《日月大明》
第(2/3)页
郑家被招抚之前,在朝廷眼里,和倭寇并无二致,这还用说?
杨波知道龚士道想说什么,无非是说,所谓倭寇,实际上,大都是倭华混杂的亡命之徒。
后世也有十倭九华的说法,没有纯粹的倭寇,至少里面混有位数不少的大明人士。
问题是,不管什么贼,来了都是要抢劫的,有区别吗?
杨波眉头紧蹙,有些不耐烦了,“不管是贼寇是谁,登岛都是为了抢掠,我们都是要防的。”
“这个巧儿就在这里了,以老夫在闵地所见,贼寇来去如风。一次冒险必求最大之获得,每每得逞,而后从容离去,杨老板可知为何?”
“为何?”杨波奇道。
“内奸是也。”
龚士道呵呵一笑,接着道:“贼寇突袭之前,必先收买内奸,规划好来路去路,内奸或充当向导,或做内应,或二者兼有,贼寇得以在突袭之时,轻车熟路,里应外合,焉能失手?”
杨波闻言,一阵汗颜。
昨晚,他特地找来何汝兵的《兵录》,连夜翻了翻,何汝兵在书中详述了他的海防布置,但为什么那样布置,却语焉不详,如今听龚士道这么一说,令他豁然开朗,现在琢磨,二者颇有共通之处。
不过,抵御海上来袭,至要的竟然是要防止内奸,这让杨波心情颇为复杂。
杨波暗暗点头,龚士道也算有几分见识,对他的印象也有了改观。
眼前就是舟山营设在普陀山的峰墩,峰墩设在高台之上,向外视野开阔,可以兼顾东、南、西三个方向,是个不错的选址。
峰墩跟长城上的烽火台的功能类似,遇到敌情,可燃起狼烟,给本岛示警,此外,还设有一只铜锣,有意外,可敲响铜锣,聚集同伴。
有一个老卒在生火,不过,他可不是在点烽火,而是在煮饭,峰墩就他一个人在值守,其余的人都出去打鱼,或者干些别的什么营生去了。
这个峰墩形同虚设。
老头只是看了众人一眼,手里的伙计也没停下,说了句,“这几年海寇不来了,朝廷也不发饷了,除了小老儿,谁愿意在这鸟不拉屎的地方守着?”
众人闻言,也是一阵唏嘘。
杨波心里却是有了定计,他打算直接采用何汝兵的布防之策,可能稍微有些调整,但大部分直接照搬。
因为即便杨波有后世海防的理念,但在当下,却是想不出比何汝宾更高明的办法。
何汝宾的布防之策,简单来说,就是死守为数不多的人口密集区,比如,将旧昌国县城,沈家门海港,军营等要地堡垒化,岛上之人实行编户齐名,控制人员进出,出了纰漏,施以连坐之罪,等等。
如此,即便有海寇登岛,先保堡垒不失,再伺机将海寇诛杀或驱赶。
何汝宾的海防之策,在当下有限的条件下,已然相当完备,只是因为各方面多有掣肘,难以执行下去。
但杨波可以,他有银子,还有火枪、铁丝网这些‘高科技’加持,做到‘不要给人杀个措手不及’,应该没问题的。
接下来,海寇只要还在海岛上,想用手上的大刀对阵陆战营的火枪?想多了。
小小的一个普陀山,完整地转上一圈,也都不容易,遑论面积两万平方公里的本岛,以及数千个大小不一的离岛。
好在杨波和龚士道之间的话头一旦打开,一路畅谈,倒也不显无聊,很快众人便又乘船赶回对岸的沈家门。
众人到了西歧寨,杨波正要和鲁国辅、李文玉他们几个辞别,许二江带着个亲兵匆匆赶过来,禀报了一个关于孙可大的媳妇儿余秀珠的消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