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天开神秀齐云山-《磨刀》


    第(2/3)页

    丹岩耸翠,群峰如海,以山奇、水秀、石怪、洞幽著称,加之全山为典型丹霞地貌,赤如朱砂,灿若红霞,崖洞石壁全是如景似霞的紫红和棕红,在绿色波涛般树林的掩映下,整座齐云山紫衣赭裳,显得生动而鲜明,灿烂而大气。

    真仙洞府由岩壁下的八仙洞、圆通洞、罗汉洞、雨君洞、文昌洞等众多洞穴组成,供奉各路神仙塑像。洞府崖壁上有很多摩崖石刻,其中最为醒目的是崖壁上的“天开神秀”四个大字,气势不凡,是真仙洞府的显著标志。

    它的主峰沿江矗立,在山脚下就能眺望山顶,且登山线路贴山岩而走,如草灰蛇线,婉转而上,都在游人眼前;月华街的黛瓦白墙、香炉峰的翘角金顶,均似入画彩墨,悬于山腰,远远看去,宛如一条天上街市。

    登山的必由之路是登封桥,就是上面图中的那座。当地村民把桥视为吉祥符兆,有“登封桥上望一眼,高瞻远瞩福不浅;登封桥上走一走,延年益寿九十九”的谚称。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其实道门占山的也不少,道士们把占下来的山山水水汇集起来,编号排队,称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说都是有真人仙师支持的神仙境界。

    不知为何,齐云山没有进入洞天福地的编号,或许是因为成名太晚,没赶上那趟车,据说三十六、七十二数字之内的神仙境界早在东晋之前就各各有主了。但齐云山确实是一座道山,又另外有一个更牛的称号“道家四大名山”,与龙虎山、武当山、青城山齐名。

    大约齐云山的道士知道自己的洞天不能与黄山、九华山相比,于是就有了别出心裁的宣传。在一座小桥下,有一段叫“祖师圣语”碑文。

    “山不及诸山富,诸山不及吾山清。吾山冬寒而不寒,夏热而不热。三世为人方到吾山,五世为人方住吾地,七世为人方葬吾境。吾山寐寐草萋萋,只闻钟鼓不闻鸡。如若有缘住在此,我令六甲斩三尸。七十二峰接天青,二十四涧水长鸣,三十六崖多隐士,葬在吾山骨也清”。

    这碑文,看得宋恒,很是沉默。

    道门真正有得到高人,倒不是所有的,都很不堪。

    三尸”就是道教说的人身上妨碍修行的三尸神,实际上是指人固有的种种恶劣品性,道教认为斩掉三

    尸才可以神清气爽,白日飞升。现在看来,金龙真人,银狼真人,都未斩去三尸。

    他们心中,还有一些邪念。

    极目望去,丹岩耸翠,群峰如海,道院禅房为营,碑铭石刻星罗棋布。神奇秀美的丹霞地貌、厚重神秘的道教文化、琳琅满目的摩崖石刻、婉约内敛的徽州田园,组成了一幅斑斓恢弘的山水画卷。可谓万千灵秀,汇成胜境。

    在山的东侧,湖体狭长,水光潋滟。河面弯曲错杂,泛舟湖上可一览青山绿水,情趣盎然。湖边唐宋摩崖碑刻林立,丈书“亘古奇观”堪称齐云一绝,灯笼峰为湖中奇景,几盏“灯笼”依崖悬列,令人叹为观止。

    横江之水从青山旷野间一路缓缓驶来,夹横江两岸是一簇簇的徽州小山村,它们与横江相依相伴、串行而来。在流经白岳仙山脚下后,不经意地绕了一个大弯,便把山脚下硕大的田园、村庄及山丘划成两大块。

    酷似太极中的两个阴阳鱼,江水北岸为阴,南岸为阳,鱼眼就是那田园中的两处村庄,这便巧夺天工般地构成了一幅巨大完美的天然太极图,足有五六平方公里之大,就其形态之完美、面积之巨大,真可谓是天下奇观。

    走过寿字崖,便见一个宽敞的石洞,游人可以通过,纯属天工所造,为“崖下窟窿”,称之为一天门,穿过“崖下窟窿”天门,迎面就是“天开神秀”四个摩崖石刻大字豁然眼前。

    这里摩崖石刻和碑铭数量很多,琳琅满目,称为“白岳碑林”。

    当路过“天开神秀”四个大字的时候,天地间突然震动起来。

    一个大大的秀字,似乎从高山上跌落下来,砸在谢宝树面前。谢宝树有些搞不懂,不知道这是什么情况,这时候,他伸出手,揉了揉眼睛,却发现又什么都没有了。

    这一切,好像是幻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