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章 他只是一个父亲-《磨刀》


    第(1/3)页

    谢宝树不想再多说,逼问旁人,问出了陈世峰的位置。

    找到陈世峰的时候,他还在逍遥快活。对于这种人,谢宝树觉得,一刀杀了他,没什么意思。只有让他感受绝望,经历痛苦,才能真正的体会到痛苦。

    痛苦是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的字眼,在这个世界上,痛苦的分类多之又多。拿我们人类而言,就有苦苦,坏苦,行苦这三大根本苦。以及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等八大分支分苦。

    佛宗有位菩萨,还将人类的痛苦归摄为两种,身苦与意苦。如颂云:“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生,即由此二苦,日日坏世间。意思是说,上等人的痛苦,是心理上的苦受,比如工作压力,竞争忧虑,“高处不胜寒”的辛酸等等。

    小人物的痛苦,则是身体上的苦受,比如缺衣少食,超强度的劳动等,由此两种痛苦,恒时不断的损恼着芸芸众生。所以世界上有钱的也痛苦,没钱的也痛苦。

    谢宝树要让陈世峰,体会到真正的痛苦。

    当他被谢宝树抓起来的时候,还一点都不慌,胸有成竹的对谢宝树说:“等我家人来了,你会立马跪下跟我道歉的。”

    谢宝树没有说话,反而拉起陈世峰,来到了州主府。

    在这里,他见到了倒地不起的陈开山,还有不敢说话的母亲。终于明白了,他所有的靠山,已经没了。陈世峰跑到金光神僧身边,喊道:“干爹,你说了要救我的。”

    金光神一脚把他踹开:“谁是你干爹?”

    终于,在绝望中,他被谢宝树提着,带去菩提书院。

    人从哇哇坠地到老死病榻最多不过百年,这在历史长河里只不过是短暂一瞬。人的一生无时不与痛苦相伴,少时有少时的痛苦,青年有青年的痛苦,中年有中年的痛苦,老年有老年的痛苦,人的一生就是在痛苦中挣扎。回顾人生,真可谓是“人生苦短”。

    那么痛苦从何而来呢?欲。欲望。没完没了的欲望。曾有智者说:“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是你自己让自己痛苦。”这话说得对,恰如其分。其实就是这样,欲越盛,苦越多;欲与苦伴,苦与欲连。苦随欲而来,苦也随欲而去;无欲则无苦,无苦即得乐。

    人,都会有欲望。欲望是人性的组成部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它是本能的一种释放形式,构成了人类行为最内在与最基本的根据与必要条件。在欲望的推动下,人不断占有客观的对象,从而同自然环境和社会形成了一定的关系。通过欲望或多或少的满足,人作为主体把握着客体与环境,和客体及环境取得同一。

    但是,作为一种本能的欲望,无论是

    生理性或心理性的,不可能超出历史的结构,它的功能作用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欲望的有效性与必要性是有限度的。满足不是绝对的,总有新的欲望会无休止地产生出来,所以欲望是无休止的,永远不能满足的,这就必然会引发出许多难以调节的心理矛盾和社会矛盾。

    凡人有欲望是正常的,但应该是有限度的。欲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贪欲。贪欲是万恶之源,万苦之根。解决贪欲的问题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戒欲。佛教的基本教义就是戒欲。我们学佛学的就是戒欲。我们步入佛门的第一堂课:三皈五戒,就是讲怎样戒欲。

    这世间,人皆有欲,有欲故有求,求不得故生诸多烦恼,烦恼无以排遣故有心结,有了心结人就陷入“无明”状态中,从而造下种种惑业。戒欲,是指要戒除的那些超出合理范围以外的贪欲。

    欲,要从眼、耳、鼻、舌、身、意戒起,从不杀生、不盗窃、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戒起。戒欲,要打“主动仗”,要从心而戒,只有心清净了,欲才能调伏。戒欲,要打“持久战“,克服贪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个长期的修行的事情。

    谢宝树废了陈世峰的修为,将他扔到老掌柜符雪园身前。

    符雪园认出来陈世峰,他拔出了谢宝树腰间的斩恶刀,缓缓朝陈世峰走去。

    这时候,之前的那个儒家修士走过来,来到谢宝树面前,说道:“书院重地,不适合在这里杀人吧。”

    谢宝树冷冷一笑:“书院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你给我讲讲?”

    儒家修士说起这个,他就来劲了。

    书院的名称始于大唐,最初是官方修书校书和藏书的场所,如丽正修书院。书院主管人员的职责是“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而备顾问应对”,兼作皇帝的侍读,“以质史籍疑义”。

    此外,大唐有些私人读书讲学之所,也称为书院。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