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佛宗教人忍耐-《磨刀》
第(1/3)页
蛰龙寺,大战一触即发。
谢宝树这边,有挑水真人助阵,胜算是很大的。但是谢宝树却很为难,他不打算再出手,冲上前拦住景宁。虽然很生气,但是他知道。
挑水真人来到两界山,已经被拿掉了真人之位。
道门,不怎么待见他了。
要是再为了自己,跟佛门起了争执,那可就有好戏看了。谢宝树自己受伤没事,他不想连累了别人。尤其是挑水真人,道门跟佛宗,一向不和。
经常听崇佛者言,佛法是大乘,道法是小乘。因为佛教讲究普度众生,考虑的是大我,道教讲究的修身养性,关注的是小我。
对于佛道“高下”之争,本不想作答,毫无意义,毫无价值。我等皆是凡人,也难知天高地厚。高不高,并不是你我说了就能算数的。
古语常言,“天下好话佛说尽”。
在佛道之争中,正因为佛教的传播口号提炼得相当到位,传播工作配合得相当出色,所以天下崇佛尊佛者众多。以至于“天下名山僧占尽”,并有“九僧半道”之常叫华夏儿女尴尬局面。
那些让人感动得痛哭流涕的佛教传播口号,那些让人推崇备至以为上乘的佛教经典言论。莫过于“普度众生”,这还不算,还要加强下拉出一句“无一众生不度”。或者如地藏王菩萨“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愿。
这些或许都是让人觉得佛教修炼堪称大乘,普度众生,心在天下的直接证据。
如果为了体现佛教的大乘与大公,你们一家都普度了众生。那么,其他宗教干嘛呢?如果佛教普度众生的理由成立,那么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其他宗教都在无所事事,都毫无存在的价值。
如果众生都被宗教度化尽了,那么政府、政党他们又在干什么事呢?是在给你们添乱,形成所谓的“魔考”,还是在跟你们抢夺“普度众生”的份额?
如果其他宗教他们也在做着“普度众生”的正经事,那佛的誓愿,佛教的誓愿不是永远都圆满不了吗?倘有一二被其他诸宗诸党度化的众生,佛教是准备拉过来重新再度回炉重度一番,还是打算放过一马,留一二众生不度?
佛教传入中土,传统文化之卫道者一则以佛教来自印度,乃夷狄之教,以为夷狄文化低落,不及华夏,故不当信从。二则以华夷地域不同,益证老子序中以东为木,属阳,为道之所出。
西为金,属阴,为佛之所生。阳尊阴卑,故道教优于佛教。三则以华夷之间,种族不同,夷人始信佛教,华人不当信。四则以佛教之流入中土,每致国家之衰乱,故不应信。
自道教初兴,佛教东来,初期颇有互相利用之处,因两者所标义旨,间有相同。佛教传入之
初,译天竺文为汉字,尝袭用道家字义,后道家亦有袭用佛教教义者。惟道家对于佛教之输入中土,因信奉者日多,遂与之发生冲突。
佛道之争,虽属宗教冲突,然二者之兴替,皆不离帝王之爱恶亲仇,结果有力者较易获胜,失败者,每遭毁灭之厄运。佛道之争最早见于东汉,迦摄摩腾与诸道士论难。
三国时代,曹植作‘辩道论’批难神仙说之诈妄。西晋时,帛远与道士王浮间亦有佛道之争,王浮乃作‘老子化胡经’,为后世论争重要材料。
然争论之白热化则在南北朝以后,北魏太武帝时寇谦之开创新天师道,并使之国教化,确立道教之宗教教团。
谢宝树打算算了,暂时不找蛰龙寺的麻烦。
一位菩萨,实在是太难对付。
若真修道人,必经魔难,不魔不成佛,真正发心修行的人,在真心触动的一刻即震动三界,一定会有千磨万难在等着你。就像唐僧,自踏上取经路那一刻起,“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的传言即已遍满三界,你历劫累生的冤亲债主、一切心魔、一切有缘都在路上等着你了。
过不了这些关,闯不过这些难,降服不了这些魔,积累不到足够的福德智慧,你休想取得真经,休想获得成就!所以,真修道人对痛苦魔难要有正知见!护持道心莫退转,勇猛精进!不得真经,誓不回还!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