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痛苦需要排解-《磨刀》


    第(1/3)页

    蛰龙寺前,大战一触即发。

    挑水真人和谢宝树都已经准备好了,在菩提州,虽然是佛宗的主场。但是他们,一点都不怕。就在要动手的时候,西边两界山,突然出来一声号角。

    挑水真人脸色一变:“妖族进攻了,这里的事情,下次再说。”

    谢宝树无奈,只得作罢。

    挑水真人先去两界山,他随后就来。

    韦陀菩萨看了一眼西方,也没有说什么。这一次大唐与妖族的战争,对世界的影响很大。他虽然是菩萨,但是也要考虑做事的后果。

    四明神僧松了一口气,他最不想看到两方起争执。

    一场闹剧,就这么收场了。景宁还有些不服气,恶狠狠的盯着韦陀菩萨,内心有想法。谢宝树拉着她走了,事态紧急,还是先去两界山要紧。

    蛰龙寺前,老掌柜符雪园突然走上来,想出家为僧。

    他这辈子,就这么一个女儿,现在女儿没了,心中的痛苦不知如何排解。余下的日子,他准备青灯伴古佛。谢宝树对他这个决定,比较支持。

    佛宗虽然有恶人僧,但也有高僧。符掌柜能在这里找到一个归宿,也算不错。

    四明神僧,决定亲自为符雪园剃度。这一次的事情,他也知道。对于这位金丹修士,很是同情,多的事情做了不了,只能告诉他一些排解痛苦的方法。

    佛教对痛苦的研究相当多,由于所接引的众生根基不同,方法也呈现各种各样。小乘和大乘、显宗和密宗,都有各自应对痛苦的窍诀。

    人人想寻求快乐,而实际上总会遇到各种不快乐。在大乘佛教来讲,面对不快乐,可以有两种方式来接纳。一种方式是,寻找痛苦在哪里?去找感到痛苦的这颗心。

    它有颜色吗?有形状吗?到底是什么?

    如果有较高的智慧,就观察痛苦的心在哪里,找着找着,最后痛苦的心都没有了;如果没有这种境界,要了解痛苦的来源,和对境的自性。真正懂得了,执著就会慢慢减少,痛苦也会消失。

    无论如何,遇到痛苦的时候,不能逃避,也不能用其他的方式来转移,因为,一切痛苦的来源,根本是无明,只有智慧才能彻底解决。

    佛教面对痛苦的方法是接受,接受是依靠智慧。

    痛苦是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的字眼,在这个世界上,痛苦的分类多之又多。拿我们人类而言,就有苦苦,坏苦,行苦这三大根本苦。以及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等八大分支分苦。

    佛宗有达能,还将人类的痛苦归摄为两种,身苦与意苦。

    如颂云:“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生,即由此二苦,日日坏世间。意思是说,上等人的痛苦,是心理上的苦受,比如工作

    压力,竞争忧虑,“高处不胜寒”的辛酸等等

    小人物的痛苦,则是身体上的苦受,比如缺衣少食,超强度的劳动等,由此两种痛苦,恒时不断的损恼着芸芸众生。所以世界上有钱的也痛苦,没钱的也痛苦。

    首先要认识到痛苦的来源是我执,也就是自私自利的这颗心,相信各位都很清楚,一旦你遇到困境而痛不欲生时,为众生痛苦的应该寥寥无几,为自己痛苦的可谓比比皆是。

    所以,要想断除一切痛苦,首先就要斩断他的来源,而要想斩断他的来源,理应学习一些佛教理论。以大乘的的无我精神改变自私自利的心态。

    第一个断除痛苦的方法就是要利益众生。假如你有大乘的慈悲心,菩提心,那是再好不过了,但即使没有至少也应该具有仁爱的传统道德,它也是挽救人类的妙药之一。

    失去心爱的人或物,是轮回中必定面临的自然规律。

    最好是通过打坐的方式静下来去思维,而不是边修行、边走路、边想。

    比如说,当自己失去某个心爱之人或物,感到痛不欲生的时候,就打坐去思维:失去的东西能不能恢复呢?如果能恢复,那就不需要像现在这样伤心欲绝,只需恢复、还原就可以;如果永远都不可能恢复如初,那我就只能面对、接受这个现实。

    也许刚开始没有效果,甚至宁可痛苦、难受,也不愿意这样去想,但只要坚持,慢慢就会想通这个问题。失去心爱的人或物,是轮回中必定面临的自然规律,不仅我一个,所有人都将会有这样的一天,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痛苦只能折磨自己,对自己的生活、工作、修行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