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巍巍道门,做点事情。-《磨刀》


    第(3/3)页

    《说文解字》言:“祠,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辞也!”可见,“祠”最初的意思是一种祭祀。但不知从何时起,“祠”成了纪念伟人的场所,这点与“庙”有些相似。

    《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祭礼不绝。”这里的文翁被后人誉为华夏教育史上一颗明珠,他是大唐第一个创办地方官学的

    人,现在成都着名的石室中学,相传就是文翁所建。

    道门修行场所“观”、“宫”、“庙”、“祠”等称谓的由来道教还有一类称“洞”的修行场所,如青城山天师洞、重庆老君洞等。

    有说法称:“洞”就是洞察的意思,看透真、玄、神三步。这种说法实在有些附会,道家的“洞”,应该指的就是山洞。道家修行之人喜欢于山高之处修行,要在山上居住,山洞就成为首选之处。山洞不仅可以遮风避雨,也可免于外界干扰,专心修行。于是,我们看到很多道观大殿之后都会有一祖师洞,说是当年祖师在此修行过。

    道门修行场所称“洞”的,大概是为了纪念某位先师在此修行过。或者,有某个先师修行过的“洞”太过出名,而以此命名。如青城山天师洞的来历就是相传天师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青城山峭壁间修炼布道,从而得名天师洞。

    一般认为称“庵”的是佛教女出家的修行场所,其实不然。道教也有称“庵”的修行场所,如长安着名的“八仙庵”,后八仙庵改名为八仙宫,当地人还是习惯称为八仙庵。

    “庵”在古代是一种小草屋,所谓“结草为庵”,文人的书房也有称“庵”的,如“老学庵”、“影梅庵”等。至于出家人修行场所何时称为“庵”,已不得而知。

    或者因为“庵”是清净之地,利于修行;或是以别于男修行之人,这似乎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并没有什么明文规定。但实际上,“庵”所用多在过去,现在道教修行场所称“庵”的为数不多,即使称“庵”也多改为“宫”、“观”之类。如上面提到的八仙庵改为八仙宫。

    自古对于修仙得圣的认识可以追塑到远古,从甲古龟背文至河书洛图至易学演变,至丹道生成,大药环体。阴阳相变从宇宙界的大自然体到人体的小自然体,无时无刻都在规律的变化之中,阴阳的环列,铅汞的相制,入药的分寸,玄关的外现,原神的阳养,有序有列。

    何为神仙?

    一天十二时,一月三十天,一年十二月三百六十五天都是道理,一日中即有一生死,有一河车,亏空可补。一月有月之圆缺,小周天火候得矣,一年有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天,太阳绕黄道一圈,大周天火候得矣。

    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天地气度相交,神气可知矣。人本身就是一种自然体,丹法就是天道,人道可修,天道可成。

    《家语》日:“不食者,不死而神。”《说文解字》:“仙:长生仙去。从人从山。”《释名》“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

    在两界山的阵法前,挑水真人一人护住了阵法,念道:“道之一

    字,无缘无故,无始无终,通天彻地,惊鬼骇神。得道者,骨可换,寿可永,病可却,体可健,业可就,志可达。失道者,如朝开暮落之花,晨生夕死之草。是以古之明哲,孜孜以行善,殷殷以求道。道字有三,遍行于天地人间。”

    最后,他双指放在面前,念道:“巍巍道门,终究要做点事情。”

    一张黄色的符纸,悄然从阵法中飘落,来到谢宝树身前,贴在他的背上。

    可是谢宝树还在看另一边的妖族,根本就没有注意到。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