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城头之上,四目相对。-《磨刀》
第(2/3)页
首先,一个误区就是“越低越好,越久越好”,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个人理解,站桩的一个目的就是放松,放开心神、松开身体。低桩不是不好,而是不容易放松。对于身体的肌肉筋骨皮气血精气神来说,松是没有止境的,而身体对于紧来说是有负荷的一个极限的。
有很多习武者以及以武为生的人被迫的或者急于求成的低桩,虽然短期可以增长肢体力量,但不适当的低桩,容易给肢体以及脏腑造成损伤。
会做饺子、蒸馒头的人,都知道醒面、揉面这两个步骤。
对于不同的目的来说,醒面、揉面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并不是揉得越多越好越使劲越好,醒得越久越好。如果站桩的状态不好,站多久也用处不大、甚至事倍功
半、适得其反。这种不在状态的站桩叫做戳大杆儿。
第二个误区,越舒服越好、越舒服越站。通常,站桩一定时期之后,绝大部分的人都会体会到这样、那样的感觉。包括皮肉筋骨的、也有气血精气方面的。舒服和不舒服是一对儿阴阳。阴中有道德,阳中也有道德。
舒服里面有舒服和不舒服,不舒服里面有不舒服和舒服。就好象对于动静,我们不妨体会一下静中之静和静中之动,动中体会一下动中之动和动中之静。只要心安定了,动静阴阳的变化之道也就逐渐清晰、浑沌初开了。大家每天都要吃饭。
胃口不好的人以及比较注意养生保健的朋友都有这样一条经验:遇到好吃的东西,吃得七八成饱,而不要吃到刚刚饱。给瓶子装水的时候也要留下一些空间,要不瓶子可能会打不开。
对于站桩有了一些感受的修士,往往会有舒服的阶段,此时不要放任纵横,稍微的收敛一些。懂得花钱的人,往往是懂得攒钱的,往往是有钱人。
桩功也是如此,其中的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即要和天地自然之道相合。其间的动静微妙之把握,往往需要高明的人指点,这也是寻觅跟随一个好的老师的原因之一。
两个难点。第一个难点是,难坚持。老师曾说,站桩则是一辈子的事情。万事有难有易,主要在一个“恒”字。持之以恒,是一件看似简单、单一,但是却是极难做到的事情。
对于初学拳的体修,其实不必给自己立下太过宏伟的目标和任务。不妨就从安静的站一会儿,几分钟作为开始。循序渐进慢慢如能有机缘遇到明白的老师指点,则不难窥得拳学真谛。
滴水成河,百川汇海。松通升降,循环八方。有无相生,道法自然。
第二个难点是,难理解。常听人说,明理易、实践难,其实道理弄明白也挺难的。有时候觉得自己明白了,可是过一段时间之后生活阅历多了,功夫长了,会发现以前明白的现在似乎又糊涂了。“明”字本为日月。为何只明白,“黑”跑到那里去了?想想练拳过程,不禁莞尔一笑。难理解的时候,一方面要不耻下问,一方面要找大智慧的心态平和、自然无为的人求教。多多少少会帮你解决一些问题。
有时候会经常遇到一些理解不了、接受不了、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站桩的时候,某些地方松不开、放不开。
别管,寒碜着它。凡事都是有个过程的,循序渐进,不可执著也不可着急。
一个问题就是桩是否一定要站着?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体弱病重者如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一定的姿势即可认为是在练桩功,但如果不是卧床不起者,仍要以站立的姿势开始
----毕竟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一个主要特征是起立行走。此外不论坐、行,如果此时心平气和、恬淡虚无,不被外物所迷,不被世俗所困,因“桩”从意象上来看,应是保持一定的状态不为心身之外的事物所动。
所以“桩”在心中,心若是桩,身即是桩,生活、习拳,莫不如是。
正所谓“小动不如微动”。
以意念集中在尾椎骨尖上,慢慢地用尾椎骨尖画小圆圈,以此带动身体的微动,此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十个手指的指尖有微微发麻的感觉,随着身体的微动,这种感觉从手指传向手臂。腿部、背部也会有相应的感觉。
身体这样轻微晃动着,感觉自己就像站在温泉里,像海藻一样,随着迂缓的水流飘飘荡荡,荡荡悠悠。在晃晃悠悠中身体四肢得到怡养,全身血液也像安静的溪流,周流而不息。站桩,就这样养身和养心完美地结合起来。
站桩是静中有大动,看似静静站着,只有轻微晃动,实则全身的奇穴都在动,这是真正的动,是最具效率和效果的动,站桩又是不静而真静,虽则不能全无杂念,但却能心生欢喜,精神愉悦。
普通的人,对于练功充其量也只有皮毛的功夫,在没有掌握内在的技术和要领之前,形和意都是必须的。形者养身,意者养心,养心在静,养身在动。
就实际操作而言,站桩训练其实是很苦的,至少有两关要过:第一是筋骨关,肌肉酸痛,大汗淋漓,两股颤颤,肩臂酸痛;第二是心理关,心猿难伏,意马难收,人心思动,心浮气躁。
初学站桩者第一个遇到的就是筋骨关,因为很多人还没有练到心情烦躁的时候就已经累得无法坚持了。
如何过筋骨关?此关虽然难过,但并非不能过,不可过,又不是葵花宝典的入手第一式,只要方法正确,有明师的指点,坚持一下就过去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