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九章 佛与道之间的故事(中)-《磨刀》
第(1/3)页
这两位大佬,把谢宝树反倒丢在一边,开始说起来佛与道的见解。
谢宝树倒是很无奈,只能托着自己的下巴,坐在一边。他也不知道,这两个人为什么会找上自己,但是走也走不了,只能听他们说些云里雾里的东西。
佛教和佛家总的来说还算紧密,道家和道教就相去甚远,如果混淆对比就好像拿发明构思和实际应用来做比较,会因为概念模糊而天隔地远。
佛家和道家是两种思想,是发源于印度和中国本土的哲学体系,思想主旨都来源于理性哲学。他们对宇宙、世界、人、万物的生灭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在逻辑上是自圆其说的,在义理上是理性思辨的,在情感上是冷静平淡的。
道家说“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佛家说“苦集灭道”,世间万物,生死轮回,皆归于“四谛说”。
这些都是朴素唯物主义色彩非常明显的哲学思想,与神学宗教毫无关系。这两种思想,有其相似性,考虑的都是宇宙和生死的大问题,并且具有逻辑自洽性。他们之间原本没有联系,但是在后人的不断思考和“殊途同归”的发现中,类似于“科学、哲学、神学”的终极目的一样,他们是有共性的。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源自道家墨家儒家等理论,在汉末三国成型,到了南北朝时代成为影响朝野的宗教。
而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在秦汉之际开始传入华夏,到了南北朝时代走向高潮。
从时间点上看,道教和佛教在华夏的发端和高峰有不少时间上的重合之处,这无可避免的导致两者有所争端。
佛经早就记载了佛道之争的故事,在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内地的汉明帝时代,皇帝在洛阳建白马寺安置僧人,翻译佛经,期间有道士向僧人挑战,结果僧人现出神变,佛经放入火中安然无恙,道经则全部烧毁,东汉朝野不少人皈依了佛教。
当然这个故事只是佛教的一面之词,不足采信,但我们可以从记载看出来佛道之争的一面。道教为了反击佛教,编写了《老子化胡经》。
只不过,在魏晋之前,道教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充分,所以矛盾还不突出。到了南北朝时代,随着胡人政权崛起,佛教开始大面积传入华夏。
与此同时,道教也开始逐渐成熟,寻求生存空间,佛道之争到了一个新的时代。著名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其背后的原动力就是国师崔浩,崔浩是一位道教徒。
时间进入隋唐时代,唐朝皇室自认老子李耳后裔,将道教立为国教,恰巧此时也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新高峰,佛道之争达到了高潮。
其实,道和佛,都讲究一个善,其实,任何一个能
够长远发展的宗教,都讲究善,可能表述不同而已。但是从本质上讲,到讲究的是一种道法自然的宗教理念,是通过信仰,来调理本身,调理现有状况的方式,通过对天地五行、命运趋势的了解,来完善自己。
孔子还说过,不知命无以为君子;通过修持自己的心灵,让你了解自身,了解生活的意义,是自己达到平和的状态,从而积极面对生活,心中有念自然不迷失,让你找到生活的意义,在今生,你就好好生活下去。如同领导告诉你:小伙子,好好干,再过五年你一定可以超越我,相信自己!
佛讲究一个汇集众生念力的宗教理念,相信因果,相信来世,相信这辈子受苦时你上辈子作孽,这辈子享福是因为你上辈子受苦了。
通过信仰佛的方式让你达到平和;如同领导找你谈话,告诉你:这辈子你不要嫉妒,因为我上辈子根正苗红是贫下中农,小伙子,我看好你,你好好干,下辈子我把我这个位置让给你,你等下辈子吧。
这个就是本质,如果从加持开光的角度来说,道教是沟通天地五行,通过传统科学的手段,通过加持的信念和你自己的信念共同作用,达到改变现状的作用。
道是让你在今生好好调节积极生活,佛是让你到来世期待荣华富贵。道是给你一个改变现状的手段,佛是给你一个下辈子的希望。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