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章 大战将起(二十八)-《磨刀》


    第(2/3)页

    当地老百姓给他修建一个小庙,把他的肉身放在里边奉祀起来。作为后来人改恶修善,放下屠刀,修行证果的学习榜样。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知要经历多少的坎坷。每一次的成功,也许都要经历 唐僧取经般的九九八十一难。如果我们的生命真有无限长的话,即使把所有的路 都走一遍都无所谓,但事实是生命有限,人生苦短,人生真正能够做事的时间不 过是短短的几十年。

    不可不知的佛教故事全集_

    第一章 心诚则灵 认识自己一室六窗 点石成金 真正的佛法就是要求人能把握自己的心。别让自己的心那么散乱,人心一 旦散乱了,活着就会觉得辛苦。

    人们想要净心的时候。往往习惯于用理性去控制,但这样做的结果可能适 得其反。告诉自己:“不能动心,不能动心”,这个时候心已经正在动了。提示怕 己:“心不能随境转”,这个时候心已经转了。真正的净心不是特意去控制它。也 不是刻意去把握它。什么

    时候都知道自己的心,心自然而然就不动了。心不动了, 人卦不会为外界的诱惑所动从而净化自身。 经典故事 关于心动,世人所了解的多是六祖慧能的“风动、幡动、心动”的故事,下 面讲一则两个禅师之间的新鲜小故事: 仰山禅师有一次请示洪恩禅师道: “为什么吾人不能很快地认识自己?”

    洪恩禅师回答道:“我给你说个譬喻,如一室有六窗,室内有一猕猴,蹦 跳不停,另有五只猕猴从东西南北窗边追逐猩猩。猩猩回应,如是六窗,俱唤俱 应。六只猕猴,六只猩猩,实在很不容易很快认出哪一个是自己。” 仰山禅师听后,知道洪恩禅师是说吾人内在的六识眼、耳、鼻、舌、身、 意和追逐外境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鼓噪繁动,彼此纠缠不息, 如空中金星蜉蝣不停,如此怎能很快认识哪一个是真的自己?

    因此便起而礼谢 道: “适蒙和尚以譬喻开示,无不了知,但如果内在的猕猴睡觉,外境的猩猩 欲与它相见,且又如何?” 洪恩禅师便下绳床,拉着仰山禅师,手舞足蹈地说道:“好比在田地里, 防止鸟雀偷吃禾苗的果实,竖一个稻草假人,所谓‘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 假围绕’?”仰山终于言下契入。 生活中,有很多人的心情都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更有甚者,将对自己的 认识和评价建立在他人的态度之上,更是本末倒置。如果用一句通俗易懂的格言 来概括洪恩禅师的话,那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阿瑟刚当上军官时,心里很高兴。每当行军时,阿瑟总是喜欢走在队伍的 后面。一次在行军过程中,他的敌人取笑他说:“你们看,阿瑟哪儿像一个军官,倒像一个放牧的。”

    阿瑟听后,便走在了队伍的中间,他的敌人又讥讽他说:“你们看,阿瑟 哪儿像个军官,简直是一个十足的胆小鬼,躲到队伍中间去了。” 阿瑟听后,又走到了队伍的最前面,他的敌人又说:“你们瞧,阿瑟带兵 打仗还没打过一个 胜仗,他就高傲地走在队伍的最前边,真不害臊!” 阿瑟听后,心想:如果什么事都得听别人的话,自己连走路都不会了。从 那以后,他想怎么走就怎么走了。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谁能代替你走路吗?谁能代替你做决定 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自己的人生要自己做主,自己的命运需要自己主宰。人, 要依据自己的心,作出自己的判断,不能总被外界的境遇所左右 人生智慧 为什么人最难认清自己?主要是因为真心蒙尘。

    就像一面镜子,被灰尘遮 盖,就不能清晰地映照出物体的形貌。真心不显,妄心就会成为人的主人,时时 刻刻攀缘外境,心猿意马,不肯休息。人体如一村庄,此村庄中主人已被幽囚, 为另外六个强盗土匪(六识)占有,他们在此兴风作浪,追逐六尘,让人不得安 宁。 心不动才能真正认清自己,遇到顺境不动,遇到逆境也不动,不受任何外 在的影响。现代人的状况大多相反,遇到顺境的时候高兴得不得了,遇到逆境的 时候痛苦得不得了,这就带来许多痛苦。 其实,我们遇到的任何外境都一样,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这一点,就不会被 六尘所诱惑,也不会被六识所蒙蔽。 心净则佛土净 点石成金 佛经中说:“清净心植众德本。”一切功德从清净心中来。要想往生西方, 心一定要清净。

    世间法也靠清净心。众生在世间,如果心清净,一定孝:心不清净。不孝。 如果心清净,一定尊敬长上;如果心不清净,则不尊敬。 心清净的一个含义就是“不可测、无障碍”。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 为人们的心境太容易受到夕卜界的干扰。恶人受丑陋之心的牵引而做坏事.普通 人也可能因为执著心、愧疚心等而使自己陷入痛苦,无法自拔。 经典故事 如果人对于外界的事情心有挂碍,并由此生出了懊恼心、欢喜心,那么这 颗心就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 从前,在舍卫国里住着一个老人,他和儿子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艰苦。

    后来老人受到佛陀教义的启发,就和儿子一起出家,老人当了比丘,他的儿子当 了小沙弥,两人成为师徒。 这天,老比丘带着小沙弥一起出去化缘,师徒俩不知不觉越走越远,等他 们想到要回去时,天已经快黑了。师父年纪大,走得很慢,徒弟就上前来搀着师 父走。 天色越来越黑,当他们来到一片树林中时,天已经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了, 只能听见师徒俩行

    不可不知的佛教故事全集_第四章 人只能靠自己 破茧成蝶要历尽磨炼 点石成金 释迦牟尼在涅粲前,曾说:“以自己为岛屿、为舟航、为明灯。”肯定了“自 皈依”和自我拯救的力量。 佛住世期间,曾说过不能度无缘的人,不能转众生的定业。所以,在佛陀 的祖国遭到邻国琉璃王灭族的大屠杀时,他也无法用神通加以救济。这并不违背 佛普度众生的宏愿。因为佛能够以佛法开导众生,使众生自己来修缮、积福、消 灾、免难。

    佛度众生。实际上是众生自度,否则就违背了自然的规律和因果的秩序。 经典故事 世间一切外在的帮助,都只能教给你行走的方法,而绝不能借给你一双高 飞的翅膀。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草地上有一只蛹,被一个小孩发现并带回了家。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 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长一段时间,身体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来。

    天真的孩子看到蛹中的蝴蝶痛苦挣扎的样子很不忍。于是,他拿起剪刀把蛹的洞 口剪大。这样一来,里面的幼虫不必费多大的力气,轻易就从那个牢笼里钻了出 来。但是,所有因得到救助而见到天日的幼虫都不能成为真正的蝴蝶――它们无 论如何也飞不起来,只能拖着丧失了飞翔功能的双翅在地上笨拙地爬行!原来, 那“鬼门关”般的狭小洞穴恰是帮助幼虫两翼成长的关键所在,由于这只蝴蝶没有 经过破蛹前必须经历的痛苦挣扎,以致出壳后身躯臃肿,翅膀干瘪,不仅不能飞。

    而且不久后便死去了。 别说是小男孩,即使是佛祖,也不能够施舍给他人一双奋飞的翅膀,因为 这双“翅膀”只能是自己历尽磨难之后才会变得坚硬,成熟,带着人们飞向未来的 天空 人生智慧 人生也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只有 你自己;没有人能够拯救你,只有你自己;没有人能够改变你,只有你自己。如 果我们能正视自己,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认清自己与他人的差距,而不是悲观 失望、怨天尤人、自我沉沦,我们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除去恶念方能得救 世法平等,佛向在苦海中挣扎的众生都伸出援救之手,问题的关键在于, 人们能否抓住这只手,得到真正的解脱。 人心如果不能除去恶念,那么即使是佛陀,也没有力量拯救,这样的人。 只能继续在苦海或地狱中沉沦。

    在天国花园里有一口井。一天,佛陀独自坐在这井边。佛陀身旁的那口井, 可不是一口普通的井,那是一座地狱,一座真正的地狱,那儿没有水,那儿是一 片火海,是一片永不止息的 火海。

    那儿有许许多多看来密密麻麻的人在那儿呼救,在那儿呻吟。 有一个粗脖子、大块头、高嗓门的人叫得最响,他圆睁着两只眼,胡乱地 踩在别人头上、身上,向佛陀喊道:“‘救苦救难的佛陀,大慈大悲的救世主,快 救救我吧,我好苦啊!你是善解人意的,不要丢我而去。救救我吧!” 佛陀一看,便认出这人是人世间作恶多端的乾达多。由于他杀人放火,好 事不做,坏事做尽,死后才堕入这地狱的。 “你这个乾达多啊,你倒叫我如何救你啊??噢,我想起来了,有一天,你 走在路上,正要踩到一只小蜘蛛,你突发恻隐之心:‘这蜘蛛虽然是个小生命, 我又何必把它踩死呢?’于是提起脚跨过蜘蛛,算是救了蜘蛛一命。这也算是一 件小小的善事,也许你还有这一丝善念吧??就用这小蜘蛛的力量救你出苦海 吧!”

    一条又细又长但却银光闪闪的蜘蛛丝从地狱上空唯一的亮光小洞中垂了 下来。乾达多如同身陷大海突见救船一般,抓住蜘蛛丝就奋力向上爬。为脱离这 黑暗地狱的痛苦,乾达多是不遗余力的。他爬啊,爬啊,他突

    然觉得蜘蛛丝摇晃 得非常厉害。他回头一看,有无数的地狱中的人也抓住蜘蛛丝跟着他向上爬。 他大声嚷道:“混蛋,你们这些混蛋!这根蜘蛛丝是我的,是我的善业果 报。你们再爬的话,蜘蛛丝就会断的,不准你们爬,快滚下去!你们这些混蛋, 坏蛋,无赖!想沾我的光,休想!” 可是,无论乾达多怎样大声喊叫,他的下边仍然有黑压压的人群在争抢着 蜘蛛丝向上爬。那一张张紧张得像要爆炸了的脸,是那么地丑恶、绝望、痛苦和 深沉的愚昧,在人间,他们是不问他人死活,只顾自己;现在落在这地狱里,仍 然是不管他人,只顾自己。这种人愚昧之极,简直不可救药。 “你们这些可恶的东西,统统给我滚下去??”

    乾达多一面大叫着,一面从腰 间拿出刀子,他嗖的一声将他脚下的蜘蛛丝割断。 随着纷纷跌落,只听到一片绝望的哀号??乾达多看得好高兴,他独自嘻嘻地笑。然而,这时,蜘蛛丝断了,乾达多呀呀地叫着跌落了下去,狠狠地砸在他 的地狱同胞们身上。 “救命啊!救救我啊!我的命好苦啊!发发慈悲啊??”

    乾达多的声音依然 在叫,依然叫得最响。 佛陀离开了那口井。 心存恶念的人,大多是自己放弃了被拯救的机会。 人生智慧 每个人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一定的机遇。大凡成功者的道路,也或多或 少蕴涵着一定的机遇。但很多人抓不住机会,任由它来了又溜走。

    《涅槃经》云:“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星云大师也说,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强调因果是通三世的,不能从一件事或一时来看,就连已证得真如法性的佛陀,也不能违背因果的法则。

    《佛教故事大全》中的“因果篇·宿业”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

    一个晴朗的早晨,竹林精舍的比丘们刚从城里乞食回来,各人在寮房里整理衣物,忽然感到房子和地无端摇动起来,随着外面有人传说佛陀受伤,大家不由一怔,急忙放下工作,相继赶到佛陀的住处。

    佛陀端坐在房中,伤口在脚下,阿难尊者正细心地为他敷药包扎,一根沾有鲜血的木棍横卧在地上,大家都明白一定是被木棍所伤,可是就不明白,为什么一根木棍能伤及佛陀的身体,佛陀不是有无边的法力神通吗?

    佛陀的脚伤并不轻,众弟子都守侍在旁边,有不少人竟躲在人后啜泣,佛陀看着内心很感动,微笑着安慰他们道:“大家不必担忧,些微的创伤很快会好的。”

    “佛陀金刚不坏的身体,为什么一根木棍能伤害呢”有几个弟子齐声问道。

    “这就是业缘,持有地、水、火、凤四大和合的众生,都有这样的苦受。说起来已经是很多世前的事……”

    说到这里,阿阇世王也闻讯带了名医耆婆赶到,国王满面焦急,边跑边喘来至佛陀面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