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四章 大战将起(三十二)-《磨刀》


    第(3/3)页

    脱生死心灵寄托,其极富唯心主义宗教神话色彩,虚无缥缈,超自然力量\现象与实体是不存在的,其中的真实自然奥妙仍有待于科学进一步研究。

    因果律指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因,也可能成为果,没有绝对的因,也没有绝对的果。佛教所讲的因,有时与缘并用且有一些区分,佛教否认了世间万物独立演化交织的因果,而是将所有的因果与业力串联使客观世界依附于众生化现。

    狭义的因是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或内在原因,而缘则主要指产生结果的助因或外在的间接条件。

    广义的因也包括缘,因果是对存在和行为的互相关系尤其是前后关系的一种认识,佛教的因果理论是其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也是其人生现象理论的基础,佛教中的十二因缘和六因、四缘、五果等说法都属于佛教因果理论范围。

    佛教因果律随佛教的发展,也有了不同的说法:

    小乘佛教中的说一切有部关于因果观念主要是六因、四缘、五果。六因是在分析三世善恶果报的各种条件或作用时提出的,包括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和异熟因。四缘是一切有为法产生时的因,是从一般的果的产生角度来进行分析时所作出的对因的分类,包括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和增上缘。五果是因缘所生或道力所证之果,包括异熟果、等流果、士用果、增上果和离系果。

    大乘佛教的中观派从其理论的“空”观出发,否定有实在的因果关系,认为因不实在,果也不实在,从而否定了因中有果论和因中无果论,否定有真正的“生”。这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事物的因果关系。

    大乘佛教的瑜伽派从其理论的“识”出发,提出十因、四缘、五果,认为因果关系有一定的实在性,因“识”也不是真实有,故其因果观念与中观派也就没有实质的差别。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十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佛教密宗和禅宗的本质是相同的。只是一个隐,一个显;一个拆掉了所有的门,在广阔的宇宙中教;一个却拉起了帐篷,盖起了房子,甚至拱起了密室教。谁是密室?心是密室;谁是天地宇宙?还是心。暗小如密,大显如宇,所言皆心。因为都是讲心的,所以密宗和禅宗完全一样,没有本质差别。即使没有本质不同,为什么密的却要隐秘;而显的却要大显呢?还是因人的根器不同,为“信”故而成隐显。

    三宗教人,都向心归。禅为去相,去相到心;净土去污,去污见心;密护心法,护而见心。三教别法,同说一心。三教如同三条河流,虽发源地不同,但入海时仅有一个入海口,这个“口”就是相和离相。要想成佛,必离相,必不能着。着相就像堵住了河流的入海口,那河流没进入大海啊。所以不管哪门所教,要想成就佛道,最终必须来到相和离相之教上,否则,无道可教,无佛可成。见相离相,是佛;见相不离,是着。无论哪门之修,最后,请从相上离去,请从相上见佛。但记住,没相佛不显,没佛相何在?相即是佛,佛即是相,相佛不二。

    轮回又称流转、轮转、生死轮回,意思是众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生死不已,像车轮一样转动不停,循环不已。佛教其认为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不寻求“解脱”,即永远在“六道” (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中生死相续,无有止息地循环。

    因果轮回并不复杂与深奥。无论自己做了什么,都要承担责任,就是因果。种善因得福果,种恶因得苦果;怎样的善得怎样的福报,怎样的恶得怎样的苦报。你昨天早上起床之后洗脸、刷牙、吃早餐,今天还是要重复这些,明天还要继续重复,这就叫轮回,像轮子一样周而复始的运动。

    什么叫前世、今生、来世?过去的那一秒钟,就是前世;现在这一秒钟就是今生;还没到来的那一秒钟就是来世。“轮回到底存不存在?我会不会有下辈子?”生命最后一秒钟的下一秒,就是你的来世。我们无法预知这个时间什么时候到来,只能做好准备,活着的时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佛道轮回的异同

    道教徒和佛教徒死后,不同归宿和去向轮回在那个五胡乱华的残酷的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明天,可不可以活下去,与如何摆脱无尽的烦恼、痛苦和压迫,而轮回与因果业力无疑是一付安慰剂。

    道教吸收佛教轮回等理论。道教教旨,人死后为鬼,生前的修行道行仍然累计延续,故死后成为鬼后,仍然可以继续修真,成为鬼仙,也可以选择投胎。

    佛教讲究轮回之说,认为人死后,会进入来生,即轮回。依平生所作善恶,会有六个可能的去处。造恶堕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行善去三善道:天、人、阿修罗。

    轮回并非释迦牟尼佛所创,而是他把古印度婆罗门教的轮回思想加以发展而形成佛教的轮回思想。婆罗门教中的轮回是说自我轮回于天、祖、兽三道中,如人从一间房子走进另一间房子。

    以佛教而论,众生从无始以来,因为对世间无常的真相无所了知、或因为对生命的实相不明了的无明,而产生种种导致不断生死的烦恼未能断尽,便辗转生死于三界五趣之中,或称在六道中如车轮一样地旋转,即“六道轮回”,至少要修成阿罗汉,乃至成佛,否则无有脱出之期。

    由于佛教的修行内涵三乘菩提中,共通的法即是解脱道的智慧与修证道理来看,一世又一世不断出生以及老死的有情众生,一旦死去的有情身心,便已坏灭而不复存在于世间,一定有一个能够串连三世轮回的生生灭灭的不灭的真实的法。所以在佛教的轮回观中,并不涉及灵魂之说,因为佛教认为一般人所谓的灵魂仍然是有情的五蕴身,仍是会有寿命期限的、终究会坏灭死去的,是无常的。

    轮回原因

    轮回的原因就存在于十二因缘中,佛教认为主要是由于十二因缘的无明引起的,无明就是对事物的本来面目的无知,由于无知就产生了“行”,各种不同的“行”会产生不同的业力,正是由于业力的存在,才为轮回的进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关于轮回的具体形态,在《增一阿含经》中已提到“四生”的概念,即卵生、胎生、湿生和化生。其中的化生包括后来佛教中的天、人、畜生、饿鬼、地狱五道,五道的理论后来在佛教中还增加了阿修罗道,成为六道。

    佛教认为轮回的世界是由六道组成,众生就是在这六道中不断的流转轮回。

    轮回的理论发展

    部派佛教在十二因缘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世两重因果”的说法,它是佛教早期比较细致的轮回理论。但佛教中的无我观念和轮回理论之间是不协调的,于是一些部派佛教就提出变相的“我”,认为它与五蕴非一非异。

    大乘佛教则在轮回的六道之外,又加上了声闻道、辟支佛道、菩萨道、佛道等,进一步丰富了佛教的轮回形态理论。由于大乘中观派强调事物的无自体,所以认为轮回最终并不具有实在性。

    大乘瑜伽派则把“阿赖耶识”用来起“我”的作用,但在表面上却否定。轮回之说传人中国后,古代许多中国人对轮回转世等观念是接受的,可对于印度佛教中无我观念却难以理解,总体来看,轮回之说在中国民间还是有着广泛的信众基础。

    (本章完)

    还在找"磨刀"免费?

    百度直接搜索: "易" 很简单!

    ( =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