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六章 大战将起(三十四)-《磨刀》
第(3/3)页
第三个层面叫潜伏性烦恼。潜伏性的烦恼是指没有表露于行动、语言和内心的烦恼。也即是说,没有烦恼,但并不等于说已经完全没有烦恼了,它们只是以潜伏性的状态存在着。例如:当大家在做一件好事、善事时,生起的心称为善心。生起善心、做善事时可能不会感到烦躁,没有烦恼,但是只要遇到适合的条件,烦恼立刻就跑出来了。譬如大家很欢喜地坐在这里听佛法开示,暂时将工作放在一边,没有烦恼;但听完之后,一回到办公台,看到一大堆还没有完成的文件,立刻又心烦了,是不是?有些修行人可以静止不动地坐在那里入定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几夜,他的心很快乐地安住在定中。在他入定的期间,入定多长久就享受多长久的禅定快乐,完全没有杂念,更不用说烦恼了。但是当他出定后,当他看到了漂亮的东西、听到悦耳的声音、吃到美味的食物等等,内心难免会产生贪爱,这证明他的烦恼还没有完全被断除,只是在定中被定力镇伏住而已。就好像草一样,到了冬天,所有的草都死了,干枯了;但只要根还在,一到春天,它又开始发芽了。又好像拔草一样,只把草拔出来,但根没有被拔掉,有机会它还是会生长出来。烦恼只要没有被连根拔除,它就以潜伏性的状态存在着,叫做潜伏性烦恼。
业力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作为直接推动生命延续的力量,甚至可配合缘起论与无始无明化世界。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之分;根据受报与否,有定业、不定业之分;根据受报范围,有共业、别业之分;根据受报差别,有引业、满业之分。其中,善业、恶业分别由不同行为构成,比较容易理解。 《正法念处经》卷七之偈曰:“非异人作恶,异人受苦报;自业自得果,众生皆如是。”
业力不消,想要得到我们希望的快乐、健康、平安、幸福,今生注定是很难的,严重的还要伴随着儿女不孝,事业不顺,家庭不和,同事关系紧张等种种不如意的事情,所以明白了这个业力对我们生活和修行所带来的障碍和影响,我们就要认真的来对治它,来转化它。
佛陀在经典里开示了我们消除业力的方法,我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并真心诚意去座下实修,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接下来简单和大家介绍一下这些方法:
一、诚心忏悔
佛说:弥天之罪,挡不住一个“悔”字。佛说众生的病就一种病--“业障病”(不管是什么病,皆因恶业召感的果报,不同的恶业召感了不同的病。)治众生病的良药就一种,忏悔为药。只要真心忏悔,能消一切业,业消病自除,所以忏悔能治一切病。
有很多人说让他忏悔,他总认为自己没有做什么坏事,不知忏悔什么,不知自己起心动念都是罪,吃喝穿用都造恶业,旧业要想消除,必须忏悔,比如前世或今生,我们因嫉妒自私伤害了他人的情感、名誉、地位,由于贪心盗取或者占用了公私财物、三宝财物,破坏佛法,毁谤三宝,乃至于自私、嫉妒、贪心而伤害了别人的身体和生命,
还有我们堕胎的婴灵,还有我们为贪口福所杀所吃的一切生命(众生最爱是生命),还有无数无意伤害的生命,我们都应该忏悔。因为我们自私、贪心、嫉妒、愚痴,给别人带来了伤痛伤害,我们今天要深深认错、认罪,以至诚的心,恭敬的心,恳求的心,向他们赔罪,深挖根源,洗心才能革面,要忏悔得泪流满面,最后把功德回向给他们,你的罪业就能消了,你的身体就能健康了,你的事业就能顺利了,你的家庭就能幸福了。
不认错不知悔改的人,就是佛菩萨也救不了他。一切的忏悔,都是为了无悔,也是为了洗净罪业。忏悔不但是洗净自己罪业的一种勇气,更是认识罪业的良心,是去恶向善的方法,是净化身心的力量。人类之中最伟大的人,就是肯认清自己的错误和罪恶,能从错误思想言行中跳出来,走进正确修行轨道的人。
有人会疑虑,我已经做了大恶,忏悔还有用吗?不怕有消除不了的罪,就怕不敢面对和忏悔。我们首先承认自己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我们的人生是一种有缺陷的人生。其次,能够真正反思自己、反省自己,能够在日常生活里保持着一颗警觉的心,观照每一念的当下,最后,我们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和那灰色的过去说“永别”,不要再重蹈前辙。
已经做错的事从内心忏悔,清醒地面对自己的人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罪业。坦诚地面对罪业,哪怕是千百次摔倒也要有勇气战胜自己。我们永远不能向罪业低头,也不能因一时冲动而忘业自大。世界上没有战胜不了的自我,也没有消除不了的罪业。就连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都能用忏悔来消除。
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忏悔?有忏悔的心了,不知道怎么来做?经典里有消业障最快的《地藏经》,念阿弥陀佛的圣号,有专门修忏法的《梁皇宝忏》《地藏忏》《药师忏》等忏本,有《普贤菩萨行愿品》中的忏悔偈:“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忏悔”,过去的祖师大德整理的礼拜八十八佛的《礼佛大忏悔文》,还有密宗里面最有名的除罪障的《金刚萨埵百字明》,等等,都是我们忏悔时所作的功课。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用自己心底里面真正发出来的真诚悔过之心去忏悔,更猛烈,更有效果。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那颗真诚悔过的心。
忏悔时尽量做到一事一忏,不能笼统的认错了事。想到一件事做错了,就专心去忏悔。什么情况下能证明忏悔真的消业障了呢?内心感觉舒服了很多,就是忏悔的效果,所以每一次的忏悔要一直忏到心底感到清凉轻松了为止。
除了专门做忏悔的功课之外,日常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时刻不忘“断恶修善”,俗话说不擦拭镜子的污垢不可能看到自己的脸,不消除业障不可能在今后的生活中达成你想实现的美好愿望。消业障就是把妄想、分别、执着舍掉。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就是消业障。
痛改前非,永不再犯就是真忏悔,断恶修善,改往修来是真忏悔。发菩提心,利益大众无私奉献是真忏悔,日行一善,善行一生是真忏悔。
具体到现实生活中,要善护三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学佛人无论受到任何委屈、冤枉,都不怨天尤人。欢欢喜喜地接受他人的侮辱、毁谤,不得罪人,不怨人。 对怨恨我们的人,永远地爱护、关怀与帮助,凡事逆来顺受,业障就消了。
谦虚、卑下,无条件地帮助别人,既不求名,也不求利, 好事让别人,辛苦自己承担,欢欢喜喜地为众生,欢欢喜喜的接受一切。
把这个身体奉献给一切众生,把每天念佛、听经,及行持善法所集的一切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六亲眷属、堕胎婴灵,及法界一切有缘众生,希望他们都能蒙佛护佑,消除业障,脱离苦难,希望他们都能闻法修行,皈依三宝,发心念佛,求生西方。这就是转业力为愿力,不但自己消业障,而且救度了无量的众生。这就是佛陀讲的菩萨“乘愿再来”。
三、多多放生
佛说,诸有为善法里,放生功德第一。所有的世间善事中,没有比放生更彻底更完美的。无论什么地方,无论什么时间都可以进行。
无数放生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应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放生就是救命。放生就是还债。放生就是改命。放生就是解冤。放生就是消灾。放生就是治病。放生就是延寿。放生是消业最简单见效最快的方法之一。
作为发愿断恶行善的人来说,不必在意有人对放生的一些错解,我们慈悲救赎生命没有错,个人承担个人的因果,我们做好自己,永远守护好自己这颗善良慈悲的心,《大智度论》中说“诸恶业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放生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连鬼神都难以测度,唯佛与佛能够知晓,所以我们但行善事,莫问前程。
恶业有所谓十恶业,分别是三身恶业、四口恶业和三意恶业。身三恶业:杀生、偷盗,此三业皆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四口恶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此四业不但是生死轮回之根本,而且是一切天灾人祸的根本;意三恶业:贪嗔痴三毒,此三毒是无量无边之烦恼根源和三恶道的直接业源,这是致人身体疾病的根本原因和水灾、火灾、风灾的直接原因,如水灾的业因是贪欲,火灾的业因是嗔恚,风灾的业因是愚痴。另有大恶业,就是“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业又根据动机或道德意志分为:善业、恶业、无记业。善业有“有漏善”和“无漏善”。无记业则是不善不恶,可又分二种:“有覆无记”与“无覆无记”。不善不恶可能遮住本性的,叫“有覆无记”;分不出善恶,可不会遮盖本性的,则叫“无覆无记”。
佛教对业力的释义
《十善业道经》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所谓定业是受报时间及轻重皆已决定,反之则是不定业。如何判断某一业力属于定业或不定业呢?主要通过两点。首先,根据行为动机判断,考量这一行为是否故意造作。若是有心为之,便属于定业。若是无心造作,如无意间伤害到其他众生,虽也造下业力,多属不定业,将来可能受报,也可能不受报;可能报得重,也可能报得轻。
其次,根据对治情况判断。若是我们造业之后立即以忏悔进行对治,即使所造是定业,也可能因此产生变化,成为不定业。就像我们做了错事之后,若能诚恳地向对方道歉并补偿,可能扭转原有矛盾,化解原有问题。反之,非但不求忏悔,甚至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自鸣得意,可能加深对方的仇视,加重未来的报应。佛教特别提倡忏悔法门,以此消除业障和违缘。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