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前洞岭伏击战(中)-《核武皇帝》


    第(2/3)页

    此时的日军有两个选择,一是后撤布置阵地,采取拖延战术盯住马帮,不给马帮机会突围,同时调动火炮部队前来增援;二是乘着夜色,利用人数上的优势在黑暗中发起一场猪突冲锋。

    在近现代战争史中,依靠刺刀攻势作为最后决胜手段的经典战役比比皆是,南北战争、美西战争、德法战争……都是如此,日俄战争更是典型,八国联军也是用刺刀攻势打败了清军,在俄土战争中,刺刀攻势更是最终决胜的必备手段。

    两个战术都是合理的,考虑日军有办法寻找到火炮部队,如果是宋彪来做决定,他一定会选择前者。如果从日军指挥官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就可能比较多,比如说要顾及“大”日本帝国的颜面,比如说过于骄傲和自信,比如说土匪的明治野炮没有开花弹,只有实心弹,比如说土匪缺乏合格的炮手,具体会打到马帮,还是日军都是未知数……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那名日军中队长选择刺刀攻势的可能性非常之大。

    宋彪实际上很希望对手采取这种攻势,并且感觉可能性非常之高,也就没有刻意去击杀对手的中队长。

    谁不希望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

    他为自己的步枪换上微光瞄准镜,然后将锂镉电池安装上去,他希望在电池用光之前,尽可能多利用一段时间,关键是这鸟电池在这个时代是买不到的绝版货。

    零三式步枪的微光瞄准镜源头是荷兰奥尔德福特公司的民用技术,说是民用,你信吗?反正5318厂的生产线和北约是同一个标准。

    墨绿色的视野里,在远处两百二十米左右的位置,日军和土匪部队开始不断的集合,悄无声息的向着南线转移,宋彪的视野就一直追随着他们。

    在一战前,两百二十米的距离简直是一道鸿沟,火炮打不到,手榴弹扔不过去,迫击炮还是日俄战争时期ォ突然发明,也没有大规模的运用。如果对方足够谨慎,你甚至听不到他们的声音。

    还好是雪岭上,那种咔嚓咔嚓的声音虽然很轻微,配合视野,宋彪也可以很清楚的观察到他们的移动。

    宋彪悄悄的走了过去,拍了拍赵庭柱的肩膀,示意他将人都带到南线,自己也趴在南线的阵地上默默无声的观察着对手。

    日军和土匪们掩藏在一片小树林里。

    时间一点点的流逝,一直到了深夜时分,整个山岭里冷的让人全身发麻,当最后的月光都将消失在云雾中,双方就在这种无声无息中对峙着。

    马帮的弟兄们悄悄的都转移到了南线,杨铁生带着少数的六个人守着东线的战壕,只有十支霰弹枪,四挺马克沁重机枪全部转移到南线,枪口正对着日军的脑门。

    大家全部按照宋彪的指挥换成霰弹枪,专门有六个力气最大的弟兄负责扔手榴弹,包括李大憨,因为力气大,他们练的次数最多。

    只是打到现在,他们都还没有一次机会扔出手榴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