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九章 变局-《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第(1/3)页
    正统三年。
    金帐汗国早已进入了一个多事之秋的局面。
    这个庞大的帝国,因缺乏稳定的秩序和强有力的大汗,短短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大汗的宝座就更换了二十余个。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谁的兵马实力强,谁就能坐上大汗的宝座,成为这片广袤土地上的主宰。
    金帐汗国的频繁更迭,对大明王朝的在此地的宗藩关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每当新的大汗上台,大明朝廷都会派遣使者前往金帐汗国,进行册封和任命。
    藩属国的序列中,金帐汗国是最不稳定的一种,与东南亚的藩属国有很大的不同,在铁道的作用下,随着大明经济的贸易,军队的常驻得到了保障,才是更稳定的关系。
    然而金帐汗国方面,这些大明使者带来的任命往往难以持久。还没等几个月,新的军将就会崛起,推翻前任大汗,使得大明的宗藩关系陷入混乱和不稳定之中。
    正统皇帝继位后,朝廷深知金帐汗国局势的复杂和棘手。
    为了稳定这个重要又不重要的藩属国,朝廷派遣了不少能臣前往金帐汗国接触各方势力,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来化解矛盾,恢复秩序。
    然而,金帐汗国多年来的粗犷式管理、经济水平的倒退以及军阀混战的局面,使得朝廷的努力往往事与愿违。
    在这个时期,大明的内阁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三杨等老臣因年龄原因,更多是他们在内阁任职的时间太久了,一一辞去了内阁职务告老还乡。
    新的内阁成员更加注重天竺五大地区的开发和建设,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领域,希望通过推动经济发展来增强大明的国力和影响力。
    然而,在偏远的金帐藩属国,情况却不容乐观。
    由于地理位置的偏远和经济的落后,这里的人们对大明朝廷的关注和认同度逐渐降低。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中生存下去,而不是去关注大明的宗藩关系。
    终于,在正统三年的一个春天,莫斯科公国彻底推翻了金帐汗国的统治,取而代之,自称沙皇。
    他们宣称自己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衣钵,将国号改为罗斯,并拒绝承认大明的宗藩体系。这一事件震动了整个大明王朝,朝廷上下对此议论纷纷。
    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和利益,大明朝廷决定对罗斯国进行平叛。
    第一次平叛战争在正统四年的夏天正式打响。
    明军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很快就取得了胜利。然而,随着战线的拉长和天气的恶化,残余的罗斯国势力与军队逐渐获得了部份宗教与国家的支持。
    他们在伏尔加河一带成功伏击了明军,使得大明新军成军数十年来第一次遭受了成建制的军事失败。
    这次失败给大明朝廷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和反思。
    叛军们使用了大量的火器,包括火炮与手榴弹等原本只有明军才有的重武器,越来越多的国家有了自己的火器,并且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养得起的火器军队也越来越多。
    但是莫斯国残余势力所掌握的火器,先进性与普及,与明朝的火器没有了质的差距,虽然准确度与火力上仍然有巨大的差距,可是突破了没有。
    最重要的是莫斯国太远,漫长的距离,让习惯了依靠铁道与战舰的明军吃了大苦头,加上极端天气里,明军遇到了太多的困难。
    这次的军事失利,让朝廷开始深刻认识到金帐汗国地区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采取更加稳妥和有效的策略来平定这场叛乱。
    正统七年,第二次平叛战争正式拉开帷幕。
    大明朝廷从西部七省、亦力巴里行省、天竺北五省以及底里藩属国等地区集结了上十万大军,包括无数的物资和补给。
    为了确保战争的胜利,朝廷还在里海专门建造了船只用于运输补给,这几年的时间里,里海修建船只花费了大明巨大的人力物力。
    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战,大明朝廷终于彻底平定了罗斯国。
    在咸海以北地区,朝廷分封了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克里米亚汗国等藩属国,以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和管理。
    同时,为了挟制这些藩属国,朝廷还从中挑选了部分势力分封了宣府司和宣慰司等机构。
    随着大明势力的不断扩张,许多藩属国和宣慰使们往返大明京城一趟变得越来越困难。
    即使在大明内地有铁道的便利条件下,他们也需要花费两年多的时间才能抵达京城。这种地理上的隔阂和距离使得大明朝廷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和管理变得更加困难。
    虽然金帐汗国已经消失成为了历史,但是原金帐汗国西南地区的反抗势力却并没有彻底根除。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