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原来是旧识-《清末恶徒传》


    第(2/3)页

    自打左宗棠的湘军散去,陕西只剩下绿营,陕西的绿营齐备,但是齐备不等于能打仗,军官多是世袭的位置,有道是,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在平阳几乎待了三天,胡聘之还得赶着上任,杨旭第二天一早送别,见胡聘之上了马车,杨旭两步跨做一步,将一方打包好的银子共五百两塞进了车里。

    胡聘之脸色一黑,“我原本以为你与其他官吏不同,其身正,看来老夫还真看走眼了。”

    杨旭不慌不忙的解释,“老大人呢!这些都是剿匪搜上来的银子,你老也是功臣之一啊,不光是你,下面人人有赏,有功不赏,不是我治军的准则。再者,我可是把您当成自家长辈,长辈远行,晚辈不送点盘缠,我都不好意思把自己称作尊敬师长,胡叔,愿意接纳侄子的孝心吗?”

    胡聘之哭笑不得,指着杨旭说道:“你这张嘴啊,真能掰扯,我是服了你,”摆摆手说道:“行吧,我认你这个侄子了,不过身为我胡聘之的侄子,你要搞些歪门邪道,小心我实行家法。”胡聘之挺看重杨旭的,聪明伶俐,即会做人也能做事,这个决定自己也不反感。

    马车外的护卫师爷,杨旭也没放过,趁着胡聘之放下车帘,护卫每人十两,师爷五十两银子的“盘缠”。口呼,“照看好胡叔叔,拜托了!”

    这次出征从贼窝里搜出五千多两银子,一百多石粮食,加上事前征缴的剿匪银子和太平、浮山两县缴纳的钱粮,一共九千四百两,除去花费和标营的奖励,最后的六千两入了杨旭的口袋,虽说买马匹是自己事先垫付的银子,但是由府衙的欠账签押在手,收税后肯定拨下来。薅国家的羊毛,杨旭颇为理直气壮。

    打完仗就该报功了,师爷纪邕把事情的经过叙写了一遍,杨旭拿过去看了一眼,乐了。公文上说杨旭接到巡抚衙门命令后,殚精竭虑,操练士兵,然后布防匪区,与匪徒打了半个月有余,终于不负众望,胜利而归。洋洋洒洒一万多字,杨旭看了颇为脸红,真要是这样,自己也佩服自己。读书人真能扯 蛋,如果上次救援吉县那次,纪邕来写,那功劳,绝对给杨旭个布政使都不怨。巡抚衙门也不是傻子,当然知道底下的做法,都是相互之间糊弄,最后把一篇花团锦簇的文章扔给朝廷罢了。至于海龙寨的战事,直接就是击溃敌军,追击几十公里,贼溃逃遗失,不知所踪。

    对于自己和胡聘之交谈时候提出的“联通联防”的政策,杨旭觉得不错,不仅能实现辖区内的安宁还能给自己更好的机会去把触角伸到平阳的每一个县里。纪邕给每一个县都发了一份文函,要求各县县令到府里开会。就这几天的功夫,连乡宁和吉州县的县令也到达府衙,两个县令拜会了同知大人。

    乡宁的县令沈钧是一个老学究,原来是国子监的学正,因为得罪了国子监祭酒,被扔到这一个穷山恶水的旮旯里。说起话来摇头晃脑的,杨旭不看好他的处事能力。吉县的县令赵可详是一个而立之年的官员,算的上年富力强。但是对于杨旭,立刻差了一大截,心情稍有郁闷。

    对于“联通联防”的政策,沈钧认为劳民伤财,大可不必,一面诵读着,教化万民,从文章中来,到文章中去。不过赵可详却答应的很痛快,他知道前任是怎么死的,自己可不想再来一次。

    其他县的县官都是一副可有可无的意思,毕竟花费少,没什么油头,加上现在大股的匪贼已经被消灭了,哪还有什么必要,什么“未雨绸缪”什么“预先准备”。这些县令在考评中盼着任期的结束,谁关心别的“琐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