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佛道之间,坐而论道。-《磨刀》
第(2/3)页
而且现在佛教作风极其混乱,充满个人崇拜、迷信。就像佛教的典型的口头禅“只有佛法是正道,其它都是外道”,“末法时期”,“谤佛罪过无穷”等,都是属于个人崇拜,以及将佛法绝对化。至于在那个原始佛家时期,究竟是什么样的,释迦本人到底有没有究竟,已经基本是不得而知。
再加上现在佛教思想只重来生,解脱道,几乎是完全没有道家的入世道,很容易造成人的入世能力的荒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修成一个无用的废人。
而与之相反的是,道家有“无所不通”的圣人,而且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比如姜子牙、鬼谷子、张良、范蠡、诸葛亮、王阳明、司马懿,佛家有没有呢?
所说的这些,可能对于佛家修行人有冲击,但说的都是事实,都是有依据的,真正对真理负责的,应该重视客观事实,从事实反思理论,而不是一厢情愿。
当然,因缘造化之下,有修成功的和尚,也很正常,佛家也有大罗金仙,因为证空性确实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所谓大道至简,至简法门,掌握得好,其他条件都还算好,比如有的人天生就是作息规律的,对于空性不偏枯,大概掌握得可以,他直接靠禅定加上修心成道是有可能的。但是是少数,大部分都逃不脱这个证空性的思想陷阱。
两教有相容的方面,但差异是基本的,其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般木。
可见,道教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
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一般的,宗教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一个人精神上的终极关怀问题,实际就是如何对待生与死亡的问题。对人来说死亡是最大的恐惧,宗教要给出对待的办法。
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对待生和死的态度。可以说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那么怎样实现涅磐呢?就是人要“觉悟”。佛者,觉也。说到底,就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佛教认为,当你真正认识到人生是苦的时候,你就“觉悟”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个。
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
道教修行秘诀中有一句话,“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就是道教对如何取得长生不老的方法。
同样是无上的大道传播者,何以释迦牟尼佛为众生量体裁衣的八万四千法门,如此无微不至的照顾却还造就了难以计数的愚痴不通之人;而老子对“道”的谨慎,被褐怀玉的处世态度却还能产生种种捏怪的道桍者?
佛陀是个觉悟者、彻悟者,是无上师,他示演以苦学道、悟道、得道、行道,因他大悲同体深知众生疾苦,使得他悲悯一切受苦众生。在这个世界他说法四十九年,法传八万四千,所谓慈悲无限,智慧无限。然而虽然他佛力无边,神通手眼无边也不敌众生的业力。
有智者曾这样描述佛教的寺庙道场,先是信徒从四方纷至沓来,香火旺盛,男女老少羌胡夷狄,老幼贵贱,可说门庭若市,蔚为壮观,慢慢的门可罗雀,僧多粥少,再然后只剩那些老头老太还来坚持进香。所求五福临门,子孙平安,保佑自己健康长寿,能与儿孙长相厮守,平安快乐。
再然后,边进香边相互吐苦水,埋怨自己的媳妇不敬,女婿无用……这就是多数寺庙道场的真实写照,多的是随众迷信人,少的却是殷勤的实修者。这是“佛教”无用还是法师无用亦或终究是众生无用呢?
所以遍观佛教,迷信者多,而实修者少,然而实修中盲修瞎练,愚痴无目,对佛旨大义一无所知或皮毛不得,又没有福报和不具备为道者的质素,贪快贪法,邪知邪见之人十之八九,曲解佛道玷污三宝种种不解更落地狱种性。
所以是否要授于佛法,要观其根,哪怕再方便的法,如果怕吃苦,习气业力重得令人难以置信的人我们还是出于人道,让他做好人天善法,而千万不能寄希望他出离三界,否则连授法的法师以后也欲哭无泪,后
悔把人害苦把自己害苦。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