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三百七十三章 修行(下)-《磨刀》


    第(2/3)页

    佛性即是中道,不落空有一边,涅盘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从有生有灭的法相,悟道不生不灭的法性,见到缘起性空之理体;再由不生不灭的法性,展现有生有灭的法相,见到性空缘起的妙用。不但见空,亦见不空,故言:“实相无相,无不相。”心经亦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相因性有,故色不异空;性由相显,故空不异色;一切即一,故色即是空;一即一切,故空即是色。

    行者当深观缘起中道,自能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即明白自心作佛,“见性”即见到心性本空,“成佛”即因般若的空慧而彻底觉悟,故此三事,即是吾人之一心。

    所谓:“法无顿渐,人有利钝。”利根者顿悟顿证,钝根者渐悟渐修。凡修行当依自身的条件来修学,但皆不离解行并进,定慧等持。今以此修行图解,供养诸位,自悟自修,自成佛道!

    修行恰如春天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在静坐初期,时间稍长,人的两腿容易感到麻痹,杂念也很多。若两腿麻木到很难忍时,可以将双腿交换、调整下,如再无法忍耐,可伸直数分钟等麻木消失后,再重新坐稳。

    但练习日久,在半年之后,情况便大大改观。

    静坐时,酸痛便会消失,思虑也逐渐减少,而且静坐约一刻钟后,身心便能宁静稳结,如坐半小时以上,身心反而舒畅,此时静坐结束,精神奕奕,如吃灵丹,快感难以形容。

    静坐之前,最好将一切放下,行动从容安详。静坐中能做到松、静、净,自然地将全身机体放松,做到宁静思想、聚精会神,放下,自在,逐渐地呼吸也会细绵慢长。

    供应人的脑部的养料开始随着人的思绪越来越少,转为滋养身体的其它部分,一段时间之后,人的面色开始大为改观,身体越来越有轻盈感,劳累感大为减少,心态开始日渐平和,开始真正体悟相由心生,境随心转的精妙与真谛了。

    修行静坐的人,于行住坐卧,出入往返,均可自然地与宇宙大能联接,所谓与天地同流,天人合一。佛家和道家得到入定功夫的,都以静坐为首要。儒家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之说。

    佛家有说:“由戒生定,由定发慧”。静坐有功力时,身体会发生不寻常的变化,妙处难以与外人言表。藉由静坐中的心智松弛,能使一个人定心定性,统整人格与发展灵性,开启一个全新的人生。

    佛陀经过重重苦行,终于在菩提树下于极深的静坐中开悟得道。佛教传入中国,佛弟子修行证果,都是以静坐入定为胜。当年达摩禅师面壁静坐长达十年之久,把佛宗的哲理领悟到极高境界。

    ?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可以修行证悟,而且这“八万四千”也只是个概数而已,实际上包含了无量法门,如佛所言:已说之法如爪上土,未说之法如大地土。

    所以,佛教在流传的过程中,历经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的朝代,针对不同众生的根机,也就引发了许许多多不同的修行法门,而且也是门门都符合佛法的根本思想。致使二千五百多年来,佛教成为特重生命实践的一个教育团体,绵绵无尽地开着各种各样色彩斑斓的般若之花。?

    佛法就是活泼泼的实践智慧学,任何一位热爱生命、重视实践的人都应该学习,并进而在身心行为上的受用。学习和实践的内容,包括了教、理、行、果四个方面。

    首先是通过语言形式所表达出来的思维概念,称之为“教”;其次是语言背后所蕴含的内在精神实质,称之为“理”;再次是通过理论指导而进行实践的方法,称之为“行”;最后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相应结果,称之为“果”。?

    就学人本身而言,针对这四个步骤的学修内容,需要具备相应的信、解、行、证四种基本态度。也就是说,对佛法之教言要生起坚定的信心,所谓“佛法大海,信

    为能入”。

    对佛法之思想内容要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所谓“体解大道,发无上心”;对佛法所教导的实践方法要如实而行,所谓“解行相应,行起解绝”;对通过实践能够获得的结果要努力地去证悟,所谓“身证解脱,亲证本来”。?

    不过,进入佛法之门也往往因人而异,有的人是从对佛菩萨善知识的“信心”而入,有的人却是从对经典教法的“理解”而入,从信而入者名为信行,从解而入者名为法行。

    这两种情况都是允许的,为师者需要明眼观察。

    ?佛教的思想理论,都是可以实证的,因为佛法所讲的都是每个人生命的内在实相,包括了生命内在的真实和内在的超越。如果离开生命内在的真实,那就无从谈论佛法,更无从体悟佛法的真实客观性。

    所以佛教不同于哲学,因为哲学必要的条件是符合逻辑,但不一定具有实践的意义。佛法不共于一切宗教的部分,就在于佛法主张:一切众生都能成佛。也就是指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实践来完满生命的意义。佛法就是这些实践的理论与方法。?

    在一个还没有接触佛教的人,或者未能研习佛法的人,他怎么也无法想象,佛教对于宇宙人生的观察是如此的深入,如此的透彻,如此的客观。是的,在所有哲学思想当中,甚至在所有的人类文明当中,唯独只有佛教对人生世界的看法才是最为纯粹、最为客观的,它不带有一丝一毫的主观色彩。

    因为,如果是带有主观的成份,那就是“我执”和“法执”,而这两种执着恰好就是整个佛法全力破斥的对象,也是佛教之所以重视实践意义的关键所在。?

    当一个人静静地坐下来,不用担心前途的祸福,不用沉浸往日的情怀,透脱出生活或学习得来的经验和价值观,摘下常人的有色眼睛,以一个局外人的犀利眼光,回顾生命的历程,察看他人的遭遇,就会接近客观的事实,发现生命的全部内容,包括生命的相状、内含和局限。?

    我们所谓的“现实”,实际上是指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够感受得到、捕捉得到、把握得住的身心和世界。按照佛教的固定说法,那就是正报和依报。

    正报就是有情众生的真正果报之身,依报就是有情众生所依靠的果报之国土。也就是展示在现象上的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有情即是众生之自身,器即是无情之器具。现实所能够感受得到的就是这些基本相状。?

    然而生命的复杂纷呈之现象,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四海之内气象万千,人有生老病死,世有成住坏空,物有生住异灭,月有阴晴圆缺???

    不要把打坐看作是禅宗,打坐是佛教修行的最基本

    的形式。不管哪一宗,打坐是基础,参禅、持咒、持戒、学教、念佛都离不开打坐。打坐是形式,念佛与参禅是内容。

    念佛与参禅的具体入门步骤应该是相同的,比如怎样选择修行的环境,怎样调身、调息、调心,两者没有什么差别。从修行的形式上讲,法门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念佛与参禅在用功的心态上是不同的。现在修念佛法门的多以持名号为主,要求念念相续,一心不乱,以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目的,以见到佛的相好为修行的验证。

    参禅则以观察照顾我们的心态为主,只求我们心态的宁静安祥和智慧开发,至于临终到哪个地方去倒无所谓,只要时刻自觉自照,处处能把握自己,能现证涅槃,到地狱去也照样度众生。佛教的各种法门不应互相冲突。

    众生的根性不同,适应的法门不同,解脱的目标是一致的。有一类众生感到个人的力量很小,单凭自力修行信心不足,只有依靠佛菩萨的加持力,修行才有保障;也有一类众生敢于直下承当,希望当下作主,凭自力来求得解脱。

    在古老的祭祀中,香成为联系人与神的媒介,通过虔心焚香设拜,可以上达天听,下及幽冥,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开启智慧人生的先导,让我们通过禅定的修习,渐入佛道,如暗夜中的明灯,济度无量众生之苦。释迦牟尼佛是大孝之子,为了救度其母亲,曾上忉利三十三天说法度生。

    天上一日,地上数千年,众弟子担心佛陀远离地球上的生命,就焚旃檀沉香为信物,上达天庭,礼请佛陀回到人间。从此,佛教徒便开始了烧香拜佛的习俗。

    烧香是佛教信众随缘而行的正常行为,早起一炷香,诵经礼佛要上香,节日要上香。但是到底为什么要烧香,烧香的真正作用是什么?有多少人在思考这个问题?有

    多少人在认真对待这个问题,恐怕就难以说穿了。原因何在呢,佛经中已经讲的很明白,是人的“刚强难化”,不问究竟所致。

    《华严经》载:在广阔幽深的宇宙中有无数佛国,亦有无数香水海重重环绕:在“一真法界”中有“十方世界海”;

    “十方世界海”中央有“华藏庄严世界海”;

    “华藏庄严世界海”中央有“无边妙华光香水海。

    “无边妙华光香水海”中央有“普照十方世界种”。

    “普照十方世界种”又涵摄二十重,我们所在的娑婆世界及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都在第十三重。《维摩诘经》载:在娑婆世界之极上处,有佛土名为“众香国”。十方世界中,以众香国的香气最为美妙,“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

    无量世界。”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