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三百七十三章 修行(下)-《磨刀》
第(3/3)页
众香国是“香积如来”的佛土,那里的天人不像娑婆世界的众生那样刚强难化,香积如来说法也不须文字,“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圆满功德。
为什么这样的殊圣境地,如此简便易行的修行法门,却无人问津,还是一句话,是人们的本性刚强难化所致。从现在人们烧香的种种现象,我们即可看到事情的原委,大部分人烧香仅是一种形式,是应付。
从修行的根本上来看无论是佛家、道家、儒家都是以“本性”的提升与圆满为本根的。佛家讲“明心见性”为佛,道家讲“修真炼性”成真,儒家则是“养德尽性”至圣。从另一角度讲,佛家的“放下即是”,“无我”、“空”等等,以及慈悲为怀,也都是为了本性自我的返现。诵经、坐禅、其他功课也无一不是为了这一目的,除此以外当非正法。先贤们强调用真香也正是为了更有效的实现这一目的。
香的作用是什么,在许多经典中已经明确的告诉我们,香是人类本性的需求。孟子讲“不可得而命安”,香是本性的食粮,是颐养性情、启迪才思的妙物,又是祛疫辟秽、安神正魄的良药。黄庭坚的“隐几香一炷,灵台湛空明”正一语中的,说明了香的根本作用。
学佛人天天烧香,除了供养及与佛、菩萨沟通的作用以外,十分重要的就是本性的颐养。
《荀子·礼论》曰:“刍豢稻梁,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故礼者养也。”但是,当前时期,由于人们对香没有全面的认识,盲目地使用,形成了与之相反的状况,不是以香养人,而是人去养香,这在修行上就出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正如古人所言:“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如此一来则难辨香之真假、优劣,也就无法达到杜甫的“心清闻妙香”之效果。
对佛菩萨的供养是一件十分殊圣庄严的事情,只有真心诚意,以殊圣之物供养才应产生真实的效果。心与物合才会心想事成。而香的供养又是最重要的,不仅香要真,心更要真。
何为真香,传统来讲其基本条件是:用药要真,配伍得法,制作工艺严谨,制香环境洁净。更严格的还要经过特殊的窖藏等。当然其中香药的等级,用什么样的药都会对香产生质量上的影响。这种差别只是作用的大小,不会有负面的作用。而化学香大部分却是有害于人体的,是一种形式上的香,不具有香的功效和作用。
在用香上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选择,但必须应该是真香。至于其中的知识,是一个学
佛人必须要了解的。
目前,有个别人在强调香无真假、好坏,心到即是,心诚则灵。实际这是一种对自己、对修行不负责任的想法。历史上有许多捻土为炉,以草为香的传说。
但是,这些是特定条件下的行为。如果可以如此,古人又何必发明香,又何必烧香?
有个别人,自己平时锦衣玉食,花天酒地,从不算计。但在敬佛用香上却越省越好,就怕多花一分钱,也在讲心诚则灵,是真的心诚吗?是自我欺骗而已。实际上这是对佛菩萨的大不敬。
生老病死苦是人生大事,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事情出家?
为救众生生老病死苦,世尊出家后修行,悟道后得涅槃,涅槃是性海,诸佛菩萨共居。诸佛,无量那么多佛,菩萨,一切菩萨,诸佛菩萨住在什么地方?诸佛菩萨都住在涅槃,涅槃是乐国,涅槃是性海,好像水流入大海,一切贤圣都流入涅槃性海。
所以,世尊悟道之后,便教一切众生成佛,解脱这个生老病死苦,命名为佛教。其实佛教讲修行,释迦牟尼佛怎样修我们便怎样修。
第一个条件,法门无量誓愿学,学什么法呢?
学戒,戒是无为法,破戒就有为法,破戒就杀生,杀牛杀羊是有为,有为就有相,杀完之后就不杀,未杀以前想着杀,当杀之时好辛苦,这都是有为法。
无为法不杀生,不杀生无相,不杀鸡鹅鸭是无相,杀鸡鹅鸭有相,佛教是无为法。无为法是涅槃的因,涅槃是无为的果,所以想得涅槃的果,就修无为法,第一个条件不杀生。
第二个条件修定。对境心动,被境所转,这个就有相。被什么境所转?被这个财色名食睡的境所转,这样就有相。对境心不动便无相,对着境时我心不动,那里有相呢!一动,便有财色名食睡的相;不动,就没有财色名食睡的相,这个就是无相,无为法。
第三个法门讲智慧,有智能就不会作业,无智能的人就作业,作生死的业。达摩祖师说梁武帝没有智慧,净智妙然、体智空寂才是智慧,若一直只求他人的福。
供养多少僧人、起多少佛庙,那些是有相的,如影随形,虽有而不实。所以第三要修智慧,有智慧就无烦恼,烦恼作业,无烦恼那里有作业,无业那里有果报呢?无业就无苦,无生死的苦果。
吾佛教义,有四种阶级:第一生信,第二解理,第三修行,第四证果。
佛说:“一切唯心造。”即地狱天宫,众生浊土,诸佛乐国,一切世界,皆我人妄念及妄作之所造成。众生昏迷,不知因果,妄作妄为,无所畏惧。乃至因缘成熟,业果现前,犹不知果从何来?或谓地设,或谓人与,皆非也。今之学佛者,虽闻因果之
说,能说而不能行。或有行者,亦不合修行的法要,行犹不行。是故佛教衰微,得益者少也。
凡夫众生,六根对于六尘,举心动念,无非造因。起善念,即造善因。起恶念,即造恶因。起不善不恶念,即造无记因。由因感果,果中再造因,因因果果,生死轮回,无有了期。常见迁流变化之相,不能亲见自己本来面目,亦云苦矣!
众生的心,本来清净,离诸垢染,了无一物。由一念妄动,而起我见(空性),即认此妄念为我(法我)。以常常注意于我故,名为有见,即有所见也。由此我见的因,还感我果,因果相续,名为变易生死。
复由我心更起身见,即取少分四大为我身,以常注意于我故,亦名有见,由有身见的因,还感身果,因果相续,名为分段生死。以上二种我见,造成二种生死,是为众生生起的因缘也。
吾佛慈悲,欲救众生离生死苦趣故,说明宇宙人生的真像,变换人的心理,改造人的观念,即变前二种有见,换作二种空观。二空观,即佛教修行的要门。
常说: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此对机而言也。机有八万四千故,行门亦有八万四千,一机一法门,非一机有多门也。今人修行,修此而复修彼,修净又欲修禅,一足践二船,未解修义也。
经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凡事有二心,皆不能成。俗语:“置心一处,无事不办。”须知解理愈多愈妙,行门愈多愈坏,修行者不可不知也。今说佛教修行的要门,先后有二种:一人空观,二法空观。
第一人空观者,六根对于六尘,观根身器界,一切万法,皆从缘生,四大假合,有名无实,终日所作一切人事,皆如梦幻,如是观者,名为人空观。然一切人事虽幻,不可弃而不为,以守空闲,犹是有法,不名空观故。
修此观者,仕农工商,一切行业,一切男女,皆可修之,非独弃舍一切事务、出家为僧者之所修也。如为官者,对于功名富贵,观如空花,牧化黎民,等如梦幻。务农者,布种收谷,观如空花,耘草耕田,等于梦幻。做工者,营造宫室,观如空花,制作器具,等于梦幻。
乃至医卜星相,一切杂业,对于自所为事,见色,闻声,嗅香,尝味,觉触,知法,皆观如空花梦幻,即皆修空观者。如是世间一切事,皆是佛事,一切人,皆是佛子,无劳另外肯启修行也。
修空观者,对于一切事为,得之不喜,失之不忧,烦恼远离,身心自在。如是久久观之,习惯而成自然,不待作意,自然而然,是观成矣,则出三界苦海,了分段生死,证阿罗汉果。
佛法不离世间法,世间法与佛法,只在空有之观念不同
,余无差别也。世人对境作有观,起贪嗔痴,而成生死的苦因。佛子对境作空观,息贪嗔痴,而成涅槃的乐因。苦乐的因果,只在我人转念之间。我人何苦而为之?何乐而不为之耶?
第二法空观者,第一观,以六尘为所观之境;第二观,以五大种性为所观之境。大种性,是阿罗汉所证的偏真涅槃,亦即第一观的结果。又是法我所缘之我所。此种性,为世间一切法的本源,故名种性也。对世间有相,故名出世空性;对世出世间之真如,故名偏真。
此性不是本具,由从真如妄生分别而有。若于真如不起分别,即无诸大种性矣。犹如人身,然是一体,由分别故,而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若无分别,唯一人身而已,有何五根之差别乎?以所缘之境有名无实故,能缘之法我亦空,故名法我空观。
修此观者,小乘回心,名为菩萨。菩萨作此观故,不着空有,常趣中道,自行化他,而无化他之心,以有化心,即着有边故。若不化他,即着空边故。又化他者,同一体故。无化心者,我见空故。常舍根身器界,空空边故,而无施舍之心。
如是修行,众生度尽,法性圆成。我心空尽,智慧具足,满证真如,名为成佛。能行此法者,名为菩萨,非先有菩萨而后行此法也。
大乘法门,非上根利智不能行,凡夫俗子,宜从第一观修起,不可躐等而进也。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