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章 得道中人-《磨刀》
第(1/3)页
长夜漫漫,谢宝树已经不想听了。
可是在不知不觉中,他的修为,竟然有所突破。难不成,听人讲经,也能增长修为?这一夜,注定无眠,谢宝树干脆就在小屋子里,开始修行。
僧人和道长,还在继续辩论。
学法修行不能只看今生,如六祖等,亦是往昔积集广大资粮,今生才能一闻千悟。我们修行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并非就此一世。但就我们来讲却是很难肯定宿世是否具有广大听闻,但以自己行持表现来看,大概可以知道自己宿世习气是哪一方面比较重。
故末法时代是两个方面都要做,广大听闻要做,积聚资粮也要做。
若是一闻百悟,这说明你过去曾广大听闻,反之,感到一窍不通,甚至苦闷,或理解错误,便说明过去没有多闻。所以什么都不学,开悟从何而来?
我们要想有果实,首先要有种子,种子要发芽,芽长成树,然后开花,最后结果。种子都没有,芽也没有,芽无则树无,无树则不能开花,没有前面这些,果实从何而来?
修苦行是从苦中修,越修越不觉得苦,而且渐渐觉得快乐轻松,并没有感到是在工作,这就是业障渐渐在消,若是越做越觉痛苦烦躁,那就是业障在翻绞。
不要以为佛菩萨有多苦,佛菩萨已从苦中磨得业障消除,没有苦感,做什么事都已轻松自在,而不觉得在做什么,也不觉得自己在度众生。
论人的是非曲直,心里起不平烦恼,那就是自己的错,自己的过失。不去管他是非曲直,一切忍下,自心安之无事,那才对,自己也无犯过失,这是修行第一道,也是最上修道之法。
我们念佛就是要念到花开见佛,什么叫花开见佛?就是凡事要去火性、要忍耐,和颜悦色以道理行之,对人要亲切和蔼,不可一副冷峻的霜脸,令人望之却步,当法师的也要如此才能度众。
凡事照道理来,就事论事,不可用烦恼心去应付,对人不论是善人或恶人,都是和气地平等对待,不要去看别人的过错,这样别人对我们印象好,我们心也清爽,照这样做去,心无烦恼,便是花开见佛。
参学是在参自心,参我们的烦恼心、烦闷心、对人善恶是非的分别心。参我们对一切的境界不起分别,不起烦恼,得无烦恼心、无挂碍心,是心参。
我们自身的光明要像太阳光一样,对万物一视同仁,无物不照,好人它也照,恶人它也照。好、坏是别人的事,我们总要平等慈悲,若是与人计较,则自身也是半斤八两。
我们修苦行是在借各种事境,磨炼我们不起无明烦恼,洗除习气,锻炼做人做事的各种能耐,并不是要做什么劳力事,才叫做苦行,打破对一
切顺逆境的分别,就是在修苦行。出家就是要吃苦受苦,只有在苦中才能开发智慧。
修就是要修这些坏的、恶的,这些逆因缘,会启发出我们的智慧与知识,成就我们的忍辱行,让我们处处无挂碍。当我们的智慧发展到某一程度时,就能折服某一程度的烦恼,所以,越是会修行的人,越是喜欢在逆境中修。
什么事都要学习放下,不要执着,不要样样记挂在心。自己了生死,才是要紧的事,不必去理会别人在演什么戏。否则,自己跟着起烦恼,一起堕入三恶道去。
这个人生就像在演戏一样,各人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剧情发展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看戏的人也随着剧情忽喜忽乐、忽忧忽悲,而这好恶忧乐,也不过是我们自己眼根对尘境,在分别取舍。我们看娑婆世界也是一样,顺境、逆境、善的、恶的,心境随之起伏。
而不幸的是,我们的恶习深重,眼根对境,见恶易随,见善难徙。看到恶的,契合自己的恶性习气,就心生欢喜,恣心纵意,随顺而去;而听到佛菩萨的作为,像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等,却心生为难,认为那只是佛菩萨们的境界,自己是凡夫,如何效得来,心生退却,对佛菩萨只有空赞叹。结果,好的没学到,坏的却越染越深,这就是本身没有誓愿力的缘故。
如果要练不倒单,先要从淡泊两字开始学起,等到衣食住都能无碍,贪嗔痴也都消灭了,这样子妄念自然消,才能谈到禅定功夫。
如遇高兴欢喜,则问是什么人在欢喜?如遇烦恼,则问是什么人在烦恼?
凡遇到什么事,皆一句阿弥陀佛,高兴也好,烦恼也好,要远离是非,也是一句阿弥陀佛,要静下来念佛,念到睡着也很好,一念能超出三界,又一念到西方。
修行要眼假装没看到,耳装没听到,老实念佛,现在你们都是眼睛睁大大的,仔细看。修行要人家愈不认识,愈好修。
修行人就是要在这色、声、香、味、触、法的业识顺逆中求解脱,无魔不成道,成佛哪有那么便宜之事。不经苦行,不经魔障,如何去历练无明烦恼?
修行人就是在修魔障,唯有冲破魔境中的无明烦恼,方能得到解脱,也唯有舍下色声香味触法,心无挂碍,才能得到清净解脱,才能显出菩提心来。所以,修行人不能怕魔障,不能贪图安定顺境,那样是不会进步的。
我们修行,便是要修六根对六尘所起的分别烦恼——分别善恶、好音坏音种种等,这种分别就是六根不清净。
修行就是要修这些分别烦恼,直至六根对六尘没有分别,才是六根清净,才能五蕴皆空。譬如说:别人骂你,那是消灾,给你不好的脸
色看,那是“最上供养”,要没有分别,如获至宝。
人生苦短而要面对的难题又太多,当你疲惫不堪、困苦难当的时候,是信仰支撑你走下去。没有信仰的人生,是浑浑噩噩的人生。学道之人信仰太上无极大道,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起源,人因道而生,只要遵循道教的教义,积极地修行,最终将得以证道,进入永恒、自由的理想境界。有了信仰,生活才有意义,人生才有动力。
成仙得道的信仰使明确了人生方向,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的目标。
“仙道贵生,无量度人”是道教的核心教义之一,学道之人不仅要“度己”,更要去度人。度人的方法多种多样,如以德行去感化他人,以能力去帮助他人,以学识教导他人等等。学道者应积极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以求功德圆满,名登仙籍。
人生在世,肯定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制约。而社会关系的和谐,人生才能美好圆融。如何处理好这引起关系呢?《度人经》说“齐同慈爱,异骨成亲”。
意思人都应该有慈爱之心,要友善对待他人,乐人之成,悯人之苦,济人之危。人与人不分亲疏,相互间仁慈友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都像血亲那么亲密。如果每个人都遵循道教仙圣的教导,世界一定会和平美好。
道教所主张的人生,是一种艺术般的人生。人们无拘无束、知足快乐。道引导人们着眼于广阔无垠的天地自然和历史长河,放弃一时一事的是非、得失、荣辱。要做到这样,就必须有清静恬淡的心态,淡泊名利,随遇而安,冷静地面对曲折的人生,勇敢地承受挫折和磨难,保持心理的平衡,保证健康的人格。
抱朴守真即固守人的纯朴自然的本性,反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这意味着不媚上谄下,不弄虚作假,不随波逐流,不朝秦暮楚,不矫揉造作……只有抱朴守真,才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障碍,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才能更好地表现和发挥人的价值,促进社会的有序发展;只有抱朴守真,才能获得恬静旷达的心境,养成淡泊洒脱的胸怀。
谚语有谓“人平不语,水平不流”,易经上也说“吉人寡语”。凡夫喜欢杂心闲话,其实是由于内心里贪嗔痴慢的烦恼习气太重,不说话就难受,总要找话题来消遣消遣,太喜欢说话的人确实是心不在道。而且可以说明他几乎还没有觉悟,还没有真正生起了生死出三界之心。
如果是真正的修道人,心里常存惭愧,一定会珍惜光阴,把精力用在听经、讲经、看书、念佛、拜佛。
凡夫说出来的话既然是由烦恼习气所引发,就难免对他人的害处远远大于好处,而且又缺乏真诚恭敬心。
言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