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章 得道中人-《磨刀》
第(2/3)页
谈当中不知不觉就会误导人、伤害人,于是由许多的小磨擦而演变成大磨擦,终于破坏了彼此之间的和谐,于是就在犯了破六和敬的罪过,而自己往往还不知不觉。既然破了六和敬,当然也破坏了正法道场,干扰了他人的正常修学,制造了恶劣的修学气氛,这个罪过当然不轻。
对于佛教缺乏了解的人,往往会说,“出家修行,清规戒律,条条框框,束缚人性,哪有自由?”受戒、持戒之人,真与自由自在绝缘?凡夫修行的过程,不是执理废事,就是执事废理,不能行中道法门,因此,顾此失彼,顾彼失此。
凡夫心地未解脱,心易飘浮染境生心,贪著五欲六尘,难割难舍,佛有善巧方便,为令众生得以解脱,是故,制戒以防止三业之过,令自性清净。
修行者若不受戒持戒,心地毫无分寸,一切开遮持犯,盲然无知,无从修起,犹如迷失的船只,漂泊于茫茫大海中,无方向可循,周旋不出,彷徨恐慌,甚可怜愍!佛弟子欲修行,若无受戒持戒其心地无所依据,亦复如是!
修行者不受戒不持戒,始终不得入佛位,欲证成菩提,终无是处。佛法的道理如同双目,受戒持戒如同双腿,两者不可或缺,有腿无目易招受碰壁与不如意之事;有目无腿,不实践理念,如人划饼充饥,说食数宝,终不可得!
修行者应禀持著理事不二的正观,方能契入解脱之境。受戒持戒是修行者的最根本条件与基础,所谓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因慧破烦恼,如是而证菩提。
受戒持戒的重要性,又如同建十层大楼,必须要有地下室与地基的巩固基础,方得起建一楼二楼乃至十楼的可能性,若无地基为基础,一楼至十楼皆有倒塌的危机;修行者若无受戒持戒的基础,一切善法不得生,禅定智慧不得生,菩提无从证悟,成佛便为戏论。
供灯是开启智慧,供香是身口意清净,并且要有禅定力。其实无论是供灯还是供香,都是一些形式上的东西,但是要通过这些启发内在的正念、智慧与功德。若不通过这些缘起,不通过这些外在的东西,无法开启内在的智慧,无法开启本具的光明。
“这都是外在的东西,还是内观好。不用种这些善根、做这些功德。佛法主要是往内求的。”是内求的,但这些是方法。比如开锁要有钥匙,若是没有这些缘起、没有这些方法,不可能打开智慧,显现本具的光明。所以还是要靠外在的这些因素,要靠这些缘起。
若仅仅做表面功夫,确实没有多大意义。为什么说内观,为什么说往内求呢?就是这个意思。我们通过供灯、供香,发菩提心,要增加自己的善念,提起自己的正念。否则,善念不能增
长。
二谛要双运,旧译宁玛派基、道、果都不离双运,基是二谛双运,道是二资双运,果是二身双运。诸法的自性、本性是不离二谛的,空性和显现,现即是空,空即是现。一切法不离二谛双运的本性、自性,这叫基。道是二资双运,即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双运。要有无我与空性的智慧,但形式上的磕头、供灯、供养等也要有。最后是果,成就的时候是法身和色身二身双运。若是你没有积累福德,果也只有法身,没有色身,佛法里没有这样的果位。
在世人眼中,道教从先天上就带有着隐逸逍遥的情致。自从老君爷骑青牛出关而去,修道人对红尘往事举重若轻的态度,遂成为世间人最羡慕的人生选择。
于是,在现实中无法探寻到人生真善美时,以道教为代表的出世宗教往往会成为人们最后的情感寄托。也正因为此,出家修行又往往会被解读为对人间的逃避,言其是在消极地面对人生。
客观地说,不论是把修行当成是救命稻草一般的寄托,还是认为其只不过是迷惑人心的手段,这些都是对修行的误读。真正的修行人,其身虽然在红尘之外,但却有一双慧眼可以看明白人间的所有是非、善恶与美丑。当普通人正为这个世界的形形色色而烦扰,修行人却可以从五色世界中看得到万物的原初之美。
南华真人曰,天地之间有大美。在美学的概念中,我们所经历的一切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认知态度,均是一场审美的过程。人生中是充满美的,修行中也是充满了美的,而因为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和修真的境界不相同,所以各人能够感受到的美的多寡是有区别的。众多世人眼中的苦,在修行人的世界中却是一场极乐。
这是因为通过许多外在的磨练,反倒能使人看得清人间之道的根底。是言修行,并不是教我们如何把生活过得顺风顺水,正相反,大修行往往是从一层层的逆境中历练出来的。越是在经历磨难和困苦的时候,就离真道更近一步。
道家说的天地之美,在本义上指天道运行法则。万物均从道中化生,却因时因境而诞生出千万种不同的情态。在天道的视角下,任何一种情态都是自然的表现,因此本不存在美丑之别。
所言“大”,必然是对人间之小美的超越。
道祖曾说:“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总是会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一旦产生美丑的区别,就会顺延出喜好与憎恶。
当从小我出发,以我之视角去看世界,在遇到和我不相同的情境时,难免会处处产生是非对错的执念。这是对万物本自然的背弃。真正符合天道的大美,正是阴阳运化的玄妙,这不但需
要用感官去感知,更需要用心灵去体悟。
这时候,就要求人们能够放下自我——因为“我”也不过是这份大美的组成元素之一——放下自己所有的偏见和执念,完全把身心与万事万物相融为一体,由此才可发觉原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其内在道理的。
基于彼此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才使无数个个体共同构成了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大道之美,正在于它既有万千种不同的表象,同时又有亘古不变的内在真一。
遗憾的是,人们之所以不能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美好,是因为各自都只把自己的身心局限在细枝末节中,却无法从既有的现实中发觉生生不息的大道运化。
道教实行教化的根本,在于“道”字,信奉道教乃是教给人们以合道的方式去思考现世人生。能发现生活中的“道”,也就可以感知到生活中的美。
修行,不应只是理想中的行径,而是需要落实到真正的功行上。道教修行又有真功实行一说,真功谓心性上的纯合,即不因为外界事物的诱惑、侵扰而使修真悟道的心志发生改变。
实行谓实践上的佐证,即要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悟道修真,同时还要把参悟到的道理返归到实践中进行验证。当内功与外行得以合二为一,便是把自我之念与天地万物之道相契合。
很多人不全理解“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道理,真正做到此点,人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好,人的相貌也会发生变易——趋向于自然和谐的美,人的命运在阴阳两个方面有了改变的物质条件,命运的再造自然不在话下。凡人不知修真的妙处,常怀“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之说,全然不知“天性在人,人心在机”,这是夺天地造化的重要诀窍。
仅以丹道作为强身健体者,为天所用;以丹道作为进道之阶梯者,是用天机之举。有志者,事竟成,阴阳俱收方见分明。然而,人总是容易背道而驰的,难于顺道而进,这是事物的本来属性反映。
要想修真合道,就不能重有形而轻无形,重明而轻隐,重有为而轻无为。一阴一阳谓之道。道既包容万物,人生中必然存在修道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故有“魂望生而魄望死”之说。
由此我们发扬和运用了“悔过迁善”之说而立此妙法为首要,目的就是为了涤除魄中所保存的各类阴性的不良信息和信号,使之能脱锁解缰直趋体外而成阴神。《脉望》一书卷八中曾提出:“因存思念想而后通灵者,亦能出入天门,预知未来,谓之阴神。”
这一论点符合修练实际情况。
先阴后阳,阴神的先出有助于因果的明了,便于修真。要想在修真路上不懈进取,出阴神是不够的。人的积
极一面是因为消极一面而存在的,魄上记录下来的信息、信号可以全部被铲除。
但是人的太乙真气——元神,元神身上的“魔识”对人的修行妨碍会更大,纵容其发展而不知剔除,将会造成更惨重的损失和破坏结果。所以省己和自知是元神成就之后为达到明心见性之目的的长期修持内容。余继“悔过迁善”法之后推出“省己迁善”法,作为神修丹法的基础功,望各位学子善待。
自己心动了,万物也就都在动,心不动,则万物皆寂。修道之人是无常的,道却是永恒的。念佛之人是无常的,而佛性是永恒的。常道和非常道,其开悟的开合至关重要。大道至朴,功成身退。功成而身不退者,难免要坠入“智者衰、功者亡”的常道之中。
追求在形体上求得正果就是明功,取得“外其身而身存”的妙诀是隐功的反映。修明功的人其修为很可能几十年都在严格的训练模式下进行,奉行戒律数十载而难育正果,其原因是离道甚远,不得多助。
想要获得大量阴性物质,和合阴阳成就正果是相当困难的。余在此所言阴性物质指的是处于三维空间以上的物质,是人的凡眼和常规仪器观察不到的物质。
这里所言的“得道多助”之“道”,主要是指已经处在道中的各位隐态仙师和高功的师父。练明功的人在几十年的修为中能量的来源要依靠隐态仙师的资助,随着能量的消耗、真元的损失,力不从心会愈来愈明显,这都是因为其真元没有归于玄牝之中,按现代语言就说其没有一个补充能量的渠道。这个渠道就是内丹。然而真正的内丹决非粟米之珠。它的要求是要能够沟通五贼,夺天地之造化。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