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八章 大战将起(六)-《磨刀》
            
            
            
                
    第(2/3)页
    这是因为,战场的弓箭,基本上目的是用来火力覆盖的,而不是真的指望弓箭能杀死多少人。最终决定胜负的,还是肉搏战。弓箭,只能用来锦上添花。
    其实,无论是箭还是枪都讲究一个“精确度”,只不过在熟练程度上讲,学习开枪要比学习射箭更容易些,毕竟开枪时是拉动保险栓就能产生强大的杀伤力,至于能不能精准地射中目标就要看后天练习了,而弓箭则不同了,要讲究臂力和熟练度,不只只是射中目标这么简单,若是只是射箭比较准,但是却没有力度,照样还是杀不死人,所以弓箭手都是需要严格训练的。
    这个很好理解,箭不同于手中的刀枪剑戟,它们可以一直拿在手中作战,而箭矢跟子弹一样,“咻”的一下射出去,就没了。弓手一般携带大约五十支箭,已经是满载状态,再多就跑不动了。骑兵能携带的箭矢较多,一般在一百支左右。箭矢射光,弓兵也就没啥战斗力了。
    而且就算能多带箭矢也没什么用,拉弓射箭可是个力气活儿,一名普通士兵连续拉三十次就差不多是极限了,如果不休息,再拉手就差不多废了,有箭都射不出去!
    弓箭手属于远程作战,弓箭有效射程最远可以达到三百余米,而普通士兵使用的弓箭有效射程也可以达到一百米。只不过敌人是会活动,会躲避的,所以古代弓箭手很多时候都不用瞄,瞄了也射不准。实战中,弓箭手都是在远
    距离开火,使用“抛射”的技法杀伤敌军,根本无需瞄准,朝着一个大概区域覆盖射击就可以了,射到什么算什么。
    一个普通士兵射出的弓箭速度可以达到每秒四十米的状态,这个概念其实是很可怕的,近距离杀伤力极大。但是如果要射击一百米开外的物体,在经过长距离消耗动能后,其实速度已经很小了,所谓“强弩之末,不能入鲁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而且战场上的盔甲盾牌,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箭矢的威力。
    弓和弩是两码事,弓的射程、杀伤力完全依仗射手的臂力,因此射程有限。而弩多依仗机械之力,因此古代一些大型弩箭的射程要远得多,可达五百米以上,杀伤力惊人。如战国的连弩车、秦弩、汉代的大黄弩、唐朝的伏远弩、擘张弩等等。弓既然有这么多的缺点,为何古代战场上,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把它作为第一选择?
    远程武器最大的特点就是打击面大,弓箭手往往结成方阵,挥手间就是一片箭雨,稍稍调整角度就可以覆盖全场。另外如山地伏击战、城市攻防战等,只能通过弓箭、擂石这样的兵器来杀伤敌人,要是没有箭,这仗还真不知道该怎么打。而且古代战争多是这样的作战。让战士们在旷野上摆好阵势捉对厮杀,是最下等的战法。
    不是射不死吗,怎么又致死率极高了?远距离情况下,弓箭确实射不死人,但是弓箭极易给人带来创伤。战场上不是人人都有盔甲,另外就算再好的盔甲也不可能把人体全部包围起来,总有露在外面的部分,而且战场上那么多人,射不中这一个,说不定就射中另一个,只要被射中,肯定疼痛难忍,无法继续作战。为何这么肯定?看看上图这些箭头就知道了。
    带弯的、带刺的、带棱的、带刃的、带十字锥的、带放血槽的等等,只要被射中就是重伤,血流不止,想把箭头拔出来,连皮带肉就是一大块。而且为了增加杀伤力,古人还会在箭头上“加料”,比如装个倒钩、淬毒等等,最常见的就是涂抹“金汁”。
    伤口往往迅速感染溃烂,实在是歹毒至极。
    因此很多古代名将在中箭后无法痊愈,最终死于箭伤复发,如养由基、老黄忠、太史慈等等。所以,“弓响人灭”、“武艺一十八般,唯有弓矢第一”的俗话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在挑选长弓兵时,能拉开弓的就能当长弓兵,但是淘汰率非常高,只有膂力超群的人才能做到。但是能拉开弓不一定代表能上战场,经过非常严苛的训练只有,长弓兵才能在战场上一次性射出十几二十支箭,射完一轮基本上已经脱力了。
    秦朝末年,刘邦项羽相继起兵对秦作战,秦当时
    的统治者二世胡亥残暴,最终葬送了自己的江山,但战争却远远没有结束,天下不能任由诸侯割据,项羽势大,分封诸侯,自称霸王,但却没有结束战乱。刘邦在汉中不断发展,在韩信的辅助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开始征伐天下,项羽是军神,可是他太过孤傲,最后,刘邦占据了北方大片土地,而项羽只有一小片领土,双方鸿沟对峙。
    鸿沟对峙时期,项羽的粮道被切断,而刘邦坚持不出战,项羽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每天,项羽都会在城下叫骂,可是刘邦完全就是一个泼皮无赖,项羽怎么骂得过刘邦。
    有一次,两人又在叫骂,项羽看见刘邦在明处,就拉弓射箭,这一箭正中刘邦胸口,但由于距离太远,项羽没有看清射中了哪里,刘邦就诓骗项羽,说是射中了自己的脚后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