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八章 大战将起(六)-《磨刀》
            
            
            
                
    第(3/3)页
    很多人都在疑惑,项羽为什么不用毒箭射刘邦,一旦使用毒箭,哪怕是射中脚后跟,也够刘邦喝一壶了,更何况实际射中的还是刘邦的胸口。
    弓箭刚开始完全是木制的箭,后期才有了箭头,青铜时代,箭头是青铜,到了秦汉,铁质箭头已经非常普遍了,但不是所有箭头都是铁制的。箭又分为竹箭、木箭、兵箭、弩箭,前两种杀伤力不大,但可以用来打猎,兵箭是军队用箭,兵箭也分很多种。
    弓箭起源很早,也有不少名弓,比如项羽用的就是霸王弓,弓弦相传是用黑蛟龙的筋制作的,普通弓箭射程也就是三百米,但项羽的弓箭,哪怕没有传言的那么神奇,但有效射程也要达到四百米,这是有根据的。
    项羽力大,所以用的弓也是强弓,射程远是正常的。霸王弓有效射程应该是四百米,但项羽刘邦至少相距五百米,所以项羽射出去后也没有把握射中刘邦,这也是为什么刘邦说射中了脚后跟,项羽也没有办法反驳。
    至于为什么不用毒箭,根本原因是那时候根本没有毒箭,毒箭出现已经在后汉了,是由一个叫耿恭的人发现的,用的毒也不是什么见血封喉的剧毒,而是用乌头,也叫附子,根、茎都有剧毒,中箭者如果伤及要害,也是会感染送命的,毕竟当时医疗条件有限。所以项羽不是不想用毒箭,而是根本没有毒箭可用。如果真的使用毒箭,而射中的还是刘邦的胸口,可能中国历史真的要被一箭改写了。
    历史的烟云,拨开后看到的是人情冷暖,也是世态炎凉。
    防身武器这个很容易理解,弓箭手虽然是远程兵种,但敌人并不会因为你是远程兵种而不砍你,如果阵线被突破的话,弓箭手也需要参与近战,没有武器怎么行?
    唐六典里说,唐代的弩手装备陌刀和木棒,当敌军冲进二十步之内的时候,就停止放箭上
    阵肉搏。
    除了防身武器之外,弓囊和箭囊也是必须的东西,因为——弓箭总得有个包装吧,没有弓囊,难道你把弓挂脖子上?当然了,从出土的砖雕上看,南朝时期确实有人把弓挂脖子上,但笔者认为那应该是一种临时状态,而非常见状态。
    护臂也是古代弓箭手的附带设备之一,护臂由纺织物或者皮革制成,绑在小臂上,目的是为了防止弓弦弹伤手臂,古时又称“射鞴”。由于士兵在作战时,为了保护自己的手臂,本身就会佩带甲片缀成或皮革制成的护臂,因此不少情况下并不需要专门佩带防护弓弦的护臂。
    弓箭是最可怕的致命武器,古代弓箭的出现还是在遥远的神话时代,传说中后裔射掉了九个太阳的故事里面,大家都知道在秦朝时期的弓弩很是有名,就是因为有着强力的武器,秦朝的士兵在战场上面英勇无敌,每次的对战都是大获全胜,很多情况还是以少胜多的,后来秦国对军队实行了奖励的政策,也就是首级军功制。
    主要的意思就是在你取得对方人头的时候,你就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还有国家的爵位,对于这样的制度,在前线作战的士兵来说就是轻而易举了,但是对于在后方的弓箭手就很困难了,前线的杀了直接砍掉脑袋就可以,但是对于弓箭手来说还有在离他们几十米三百米目标中来击杀敌人。
    弓箭手身上也没有过多的装备近身武器,就算你射中了敌人,也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内去收获你的战功,往往都是在结束的时候,才能去到地方,这个时候很有可能就会被别人捷足先登了,因为对于士兵们,人头的诱惑还是很大,对于战场上面的战功来说,有了战功你才会有一切,也就是没有人梦寐以求的。
    为了防止弓箭手的战功被敌军抢了,在古代还建立了很多的办法和机制,就比如在战场上面有了专门来记录杀敌数量的计算人员,这些人员是不用参加到战争之中的,他们主要的任务就是来统计杀敌的数量,来做一个统计表来说明我方人员杀敌数目的主要方法。但是战场上面的将士们太多了,他们是什么才能统计的完呢?对于军功的记载都是小范围小队伍,都是五个人一组有着自己的记录员的,专门来负责这几个士兵的战功记载。
    虽然说弓箭手都有着自己的记录员,杀的敌人也有人去负责记载,这样的话,军功还是才能算得上自己的身上。后来的时候也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就是每一位弓箭手的箭上都会在自己的弓箭上面记载相对应的标致,这样的做法就能更加的直接统计出每一个人的杀敌数量的。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