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大战将起(七)-《磨刀》
            
            
            
                
    第(1/3)页
    城头杀妖,成为了谢宝树这些天,唯一做的事情。
    当黑龙甲出现在城头以后,无数的人,投来了目光。不少老人都知道,这黑龙甲,乃是刘看山的装甲。现在居然出现在一个年轻人身上,真是大事情。
    如此多的士兵,两界山上,后勤也要搞好。
    吃和住是大事情。
    皇帝不差饿兵,军无粮则散,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有诸多关于军粮重要性的警句。无论何时何地,士兵只有吃好睡好,才有能力穿戴沉重的装备行军作战。大唐虽然是烹饪大国,但那些花样繁多的菜肴都是富裕及贵族家庭的专利,普通士兵是享受不到的,军营里的伙食就是两个字“单调”。现在我们来说说那些乏味的军营饮食。
    汉族的远祖是半游牧半渔猎民族,但是自从他们从甘肃青海进入中原内地后,人口逐渐增多,开始发展出原始农业。在商朝田猎是军粮的一个主要来源。
    商代田猎规模很大,一次出动上千人可获得数百头野兽动物。甲骨文就记载一次田猎,商人就获得五百只鹿。到周朝田猎规模更大,周武王曾一次猎杀上万头野生动物。
    经过夏商周时期半农半牧生活后,到战国以后汉族正式成为一个农耕民族,五谷杂粮和一些品质不多的蔬菜成为老百姓,也是军队的主要饮食。
    军队饮食总体来说是简陋,粗糙,仅仅是果腹水平。八路军-解放军一直自称是小米加步枪,这是有历史来源的。粟,通常称为谷,谷去壳后称为小米。中国古代军队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小米加刀矛的水平。秦朝富有,积粟如丘山,富天下十倍。秦律才敢于记载秦国境内到处都有万石一积的粮仓,甚至咸阳的粮仓储存有十万石粮食。正在是这样强大的后勤补给,秦军才能以数十万披甲南征北战,统一天下。
    最早的军粮做法实际是煮粥,唐朝以前,一般炊具都是陶器,极少有铁锅。陶器最适合煮粥,而不适合炒菜。夏商周三代都是煮小米粥,而是还是菜粥。需要在粥里加入各种野菜,野果,豆类甚至是放入肉类的肉粥。军队一到饭点,就架起锅熬菜粥喝。只是那时的粥非常稠,称之为厚。
    小米做为军粮从上古时代一直持续到大唐。主要原因是,当时九州政治和军事中心都在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其次是,小米非常容易保存,唐朝文献说,小米可保存九年,而大米只能五年。实际上小米可以保存更长时间,隋朝灭亡二十年后,留在长安的存粮还可以食用。
    唐朝以前军粮吃小米一兵一天一斗。
    漫长的保质期,是军粮所最看重的方面,口感是军队所最不重视。保质期长的食品,也非常适合古代交通非常落后的情况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