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七章 大战将起(二十五)-《磨刀》
第(3/3)页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意不断地舀着海水。他这种为了千百万穷苦人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感动了天神。
众天神纷纷降下,帮他一起舀水,这样一来,海水很快就浅下去了。没多久,海水就只剩下三分之一。
海中的龙王们,这才开始害怕起来,商量说:“如果再不把宝珠还给他,等海水一掏干,我们大家谁也活不成了。”但把聚宝珠这么还给大意,又实在有点舍不得、不甘心。他们派海神带了许许多多金银珠宝送给大意,求他别再舀海水了。
大意头都不回地说:“这些东西我不要,我只要我的四颗宝珠。你们不还我宝珠,我就不会放下手中的勺子。”
海神见他意志如此坚定,只好灰头土脸地走了。龙王们无奈,只好把四颗聚宝珠原封不动地还给大意。大意拿到宝珠,继续赶路,来到那个婆罗门家。婆罗门的女儿正等着他。两人举办隆重的婚礼之后,便双双回到欢乐无忧国。
从此,大意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他不断地把这些财富布施给所有有困难的人,所以天下人都过着温饱的日子。
从前,有个穷人去拜访一位富有的朋友。朋友见他穷困潦倒,非常同情他,所以热心地招待他。穷人开怀畅饮,竟然喝醉了,呼呼大睡。
这时,朋友忽然接到官方命令,要到远方任职,就向他告别,却摇不醒他。为了他的将来,朋友想出一计:将一颗无价的宝珠缝在他的衣领里。然后,朋友匆匆远去。
穷人醒来后并未发觉自己身怀宝物,因不见朋友踪迹,只好继续流浪,缺衣少食,风餐露宿。
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人又重逢了,朋友见他仍然潦倒如初,就告诉他:“你还不知道吧,你拥有一颗无价的宝珠。”
犹如这个比喻,佛性的宝石被贪瞋痴的衣领包藏,且不被染污而存在。
在佛的眼中,众生与佛本无差别,所以佛说:“善哉!一切众生都有佛的智慧和功德啊!”(《法华经》)
这个比喻用在念佛人身上也很恰当。我们念着佛,却还以为功德有所不足,辛苦地积功累德,不知何时才能达成往生,心中惴惴不安。直到有一天遇到善知识,相告:一句佛号,包含无上功德,往生就在里面。声声称念之间,往生已然达成。
一位挑水夫,有两个水桶,分别吊在扁担的两头,其中一个桶子有裂缝,另一个则完好无缺。在每趟长途的挑运之后,完好无缺的桶子,总是能将满满一桶水从溪边送到主人家中,但是有裂缝的桶子到达主人家时,却剩下半桶水。
两年来,挑水夫就这样每天挑一桶半的水到主人家。当然,好桶子对自己能够送满整桶水感到很自豪。破桶子呢?对于自己的缺陷则非常羞愧,他为只能负起责任的一半,感到非常难过。
饱尝了两年失败的苦楚,破桶子终于忍不住,在小溪旁对挑水夫说:“我很惭愧,必须向你道歉。”“为什么呢?”挑水夫问道:“你为什么觉得惭愧?”“过去两年,因为水从我这边一路的漏,我只能送半桶水到你主人家,我的缺陷,使你做了全部的工作,却只收到一半的成果。”破桶子说。挑水夫替破桶子感到难过,他满有爱心地说:“我们回到主人家的路上,我要你留意路旁盛开的花朵。”
果真,他们走在山坡上,破桶子眼前一亮,看到缤纷的花朵,开满路的一旁,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下,这景象使他开心了很多!但是,走到小路的尽头,它又难受了,因为一半的水又在路上漏掉了!破桶子再次向挑水夫道歉。挑水夫温和地说:“你有没有注意到小路两旁,只有你的那一边有花,好桶子的那一边却没有开花呢?我明白你有缺陷,因此我善加利用,在你那边的路旁撒了花种,每回我从溪边来,你就替我一路浇了花!两年来,这些美丽的花朵装饰了主人的餐桌。如果你不是这个样子,主人的桌上也没有这么好看的花朵了!”
在一个风和日丽、万里无云的晴朗天气,佛陀与阿难尊者正在田间小路经行。忽然,两人都看见了路旁有一堆闪闪发亮的宝物,佛陀对阿难尊者说:“阿难!你看,那里有大毒蛇。”阿难尊者回答:“世尊!您说的没错,的确是最凶恶的毒蛇。”
当时田里有一位正在耕种的农人,听到佛陀与阿难尊者的对话,非常好奇,心想:“真的有毒蛇吗?”于是他前往一探究竟,没想到看到的却是价值连城的金子被弃在路旁。
农人喃喃自语:“唉呀!这出家人所说的毒蛇,原来是可以让我享用不尽的黄金。”于是农人趁四下无人,便将黄金据为己有,从此生活富足,衣食无缺。
贫穷的农人一夕致富,令旁人眼红,消息也很快地传到国王的耳中。国王怀疑农人不法谋财,才会一夕致富,便派人将他逮捕入狱,以国法治罪。
农人在狱中悔恨地说道:“世尊说是毒蛇,阿难尊者也说是恶毒蛇啊……”狱卒见此状,觉得非常奇怪,即将事情禀告国王。国王听了,便派狱卒押解农人到宫里来询问原因。
农人后悔地表示:“之前在田里耕种时,正巧佛陀与阿难尊者到田边经行,因为听到他们说有毒蛇,便走过去探探究竟,才发现这些价值连城的黄金。被贪心蒙蔽的我,于是将它据为己有,如今为此入狱,我终于明白黄金真是害人不浅的毒蛇!”
笃信佛法的国王听完农人的回答后,知道他已信受佛陀的话语,并忏悔改过,所以不但不要他归还所拾获的黄金,还赐给农人许多财宝,并恢复他自由之身。
释迦牟尼佛在祇园精舍讲经说法时,附近住着一位大富长者,刚为二十岁的独生儿子办完婚事。可是,结婚不到七天,儿子为了给新娘摘花,爬到很高的树上,不小心摔了下来,失去了性命,全家人为此伤心哭泣。
佛陀怜悯长者一家,以“万法无常”的道理安慰他们,并开示说:
“命如华果熟,常恐会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
“从初乐爱欲,可望入胞影,受形命如电,昼夜流难止。
“是身是死物,精神无形法,作命死复生,罪福不败亡。
“始终非一世,从痴爱长久,自从爱苦乐,身死神不丧。”
长者请教佛陀:“我儿到底造了什么罪业,为什么这么早就夭折了?”
佛陀告诉长者:“过去久远劫之前,有一个小孩拿着弓箭在林中游戏,他看见树上有一只鸟,想用箭射它。旁边的三个小孩就怂恿道:‘假如你能射下这只鸟,才算真的英雄!’那小孩被美言所动,拉开弓箭,射杀了小鸟。三个小孩看了,不禁欢呼雀跃。
“这三个小孩因为见杀随喜,所以历生常受丧子之痛。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另两位因宿世积福,一个生作天人,一个生作龙王。至于那个射杀小鸟的孩子,前世先做那位天人的儿子,中途夭折后转生人间,成为你的儿子,死后又投生为那位龙王的儿子,出生的当天就被金翅鸟吃掉了,而那只金翅鸟,就是以前被他所射中的小鸟所化生的。
“现在,有三处在为这个儿子哭泣,一个是天人、一个是你、一个是龙王,你们同时在天界、人间、海中为失去爱子而伤心欲绝,这全是你们过去见杀生而随喜的缘故。你们的儿子也因为过去杀害无辜生命而常受夭折之报。业因果报真是如影随形、丝毫不差啊。”
释迦牟尼佛又说偈开示他们:
“神识造三界,善不善三处,阴行而默至,所生如响应。
“色欲无色有,一动因宿行,如种随本缘,自然报如影。”
长者全家听了世尊的开示,当下证得圣果。
(本章完)
还在找"磨刀"免费?
百度直接搜索: "易" 很简单!
( =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