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九章 大战将起(二十七)-《磨刀》
第(1/3)页
关于佛教的故事,谢宝树也是听说过很多的。
什么地藏王,地狱不空, 誓不成佛。
话说久远之前的某一个月圆之夜,阿阇世王见月光如水,便问夫人:“今夜月色清明,仿如白昼,当如何度此良宵呢?”
夫人见大王欢喜,便答道:“值此良宵美景,应当沐浴更衣,令诸婇女舞乐一番。”
阿阇世王又问太子优耶婆陀:“今日月满,当如何度过?”
太子答道:“今夜月好,理当召集群臣与四部兵马,共议征伐边境叛逆之事,然后共相娱乐。”
阿阇世王略作沉吟,又先后问婆罗门雨舍和其他大臣,“今夜当如何度过,方能令自己心开意解?”婆罗门和大臣们分别建议阿阇世王去参访各位婆罗门、尼乾子等所谓求道大德,而阿阇世王却举棋不定。
这时,阿阇世王转头问身边的寿命童子:“今夜月白风轻,我当礼见沙门还是婆罗门,方能开悟我心呢?”
寿命童子答道:“今有佛陀在庵婆园中,大王应当前去礼拜请法。大王若能得见佛陀,必能令心开悟。”
听罢童子一言,阿阇世王心中豁然开朗,急令属下备下众宝象车与五百白象,以及珍馐供,一干人等浩浩荡荡,前去礼拜释迦牟尼佛。
话说众人一路前行,转闹市、出城门,不觉来到荒野小路,阿阇世王忽觉心头不安,于是厉声问寿命童子道:“莫非你心怀不诡,欺诳于我,故意引我与大众至此,欲行歹意?”
寿命童子急忙答道:“哎呀我的大王啊,小人绝无害人之意。大王但放宽心,一路前行,必获福报吉祥。”
听到寿命童子的回答,阿阇世心中仍有疑虑。行至不远,他又问道:“你说你没有害我之意,为什么一千二百五十比丘寂然无声,你还敢说你不是另有所谋吗?”
寿命童子再三解释:“我的大王啊,您尽可放心前往,我绝无谋害之意。那一千二百五十大德比丘向来常乐闲静,所以寂然无声。大王只管前进,园林马上就会出现了呀。”
阿阇世王正犹疑之时,人马已经来到园林门口。阿阇世王走下象车,解下腰中佩剑,退去华盖,徐步入园。走进园门之后,他又有些不放心地问道:“但不知世尊现在何处啊?”
寿命童子答道:“大王,前面有高广厅堂,灯火正旺,世尊正于师子座上,面南而坐。只要大王再向前走一小段,自可面见尊颜。”
一行人来到讲堂之外,脱靴洗足,然后走进讲堂。进得堂中,阿阇世王默然四顾,见佛庄严,比丘威仪,生欢喜心,不觉喃喃自语道:“这些沙门寂然静默,止观具足,但愿我的太子优婆耶也能成就如此止观才好。”
这时,佛陀对阿阇世王朗声说道:“既然你希望你的太子能够成就若此,但请上前就座。”
阿阇世王闻佛和雅音声,连心向佛顶礼,然后在一侧坐下言道:“我现在欲有所问,不知佛陀可有闲暇,容我请问?”
佛陀说道:“大王但问无妨。”
阿阇世王问道:“尊敬的世尊,人生在世,乘象驱车,习学刀剑兵法,无论贫富贵贱,莫不需要以技谋生,与家人共享天伦,这便是人的果报;但不知沙门出家修道,现世得受何等果报呢?”
佛陀反问道:“你曾经向沙门、婆罗门问过这样的问题吗?”
阿阇世王答道:“是的,我曾经问过他们这样的问题。
有一次,我向不兰迦叶提出这个问题,他说杀盗淫妄,恼乱众生,使众生愁忧啼哭,全非造恶,也不会受恶报;如果做布施大会,利乐有情,也不是行善,不会得福报。就像问瓜报李、问李报瓜一般,全不相干。我问他有无后报,他说无罪报、也无福报。听了他的话,我想:我虽然身为一国之王,如果无缘无故杀害、系缚、驱遣出家人,难道这也没有恶报吗?实在岂有此理,于是我便忿然离他而去。
还有一次,我问末伽梨拘舍梨这个问题,他回答说没有前世今生,没有善恶,也没有善报、恶报;如果有沙门、婆罗门说有三世因果,行众生平等之法,那全部都是虚妄之语。就像问瓜报李、问李报瓜一般,全不相干。我问他有无后报,他说无罪报、也无福报。听了他的话,我想:我虽然身为一国之王,如果无缘无故杀害出家人,或者系缚驱遣,难道这也没有恶报吗?实在岂有此理,于是我便忿然离他而去。
之后,我又曾经去问阿夷陀翅舍钦婆罗、浮陀伽旃延、散若毗罗梨子、尼乾子,他们的回答大致相同。
所以,尊敬的佛陀,我现在向您提问同样的问题,人乘象乘车、习于兵法,乃至种种营生,都得现世果报,那么沙门修道能得现世福报吗?”
听了阿阇世王如此这般一番长篇大论之后,佛陀开口说道:“我现在问大王几个问题,大王可随意回答。大王身边的人劝说大王当于月圆之夜行五欲之乐,假如有人想到:难道这就是大王前世行善所积下的福报吗?如果这样行五欲之乐,那么大王来世又当受何果报呢?后来,这个人剃须发、服法衣,出家修道,行平等法。大王遥见此人前来,还会认为这个人是你的奴仆使役吗?”
阿阇世王答道:“当然不会。如果见他前来,我定会起身相迎。”
佛陀说:“大王,他本是你的奴仆,却因为出家修道而受到你如此礼遇,难道这不是沙门的现世果报吗?”
阿阇世王恍然大悟,答道:“确实如此,这的确是沙门的现世果报啊。”
佛陀又说道:“大王,假如你的食客中有人见大王于月圆之夜行五欲之乐,而暗自思忖:难道这就是大王前世行善所积下的福报吗?如果这样行五欲之乐,那么大王来世又当受何果报呢?后来,这个人剃须发、服法衣,出家修道,行平等法。大王遥见此人前来,还会认为这个人不过只是你门下的食客吗?”
阿阇世王答道:“当然不会啊世尊,我必定会起身相迎,并问讯礼请安坐。”
“那么请问大王,这难道不是沙门的现世果报吗?”
“确实如此,这的确是沙门的现世果报啊。”
佛陀再次开口说道:“大王,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入我法之人,得三明,灭诸冥,生大智,证漏尽。为什么会如此?这全是因为精勤修道,专念不忘,乐独闲静,不放逸五欲的缘故。怎么样大王,这难道不是沙门的大福报吗?”
阿阇世王频频点头:“确实如此,这的确是沙门出家修道的大福报啊!”
此时,阿阇世王站起身来,再次头面礼佛足,对佛陀说道:“唯愿世尊受我悔过,我是个狂妄愚痴、无明无识之徒。想我父王,一向以正法治国,化导百姓,无有偏私,而我却迷乱于五欲之中,欲行杀父害母之恶事,实在羞愧难当。祈愿我佛慈悲,哀愍于我,接受我至诚忏悔!”
听罢阿阇世王的肺腑之言,佛陀说道:“阿阇世,你虽然愚冥无识,迷于五欲,乃至恼害你的父王,但却能在佛前至心悔过,自当有所饶益。你虽有大错,但我以慈悲之心怜愍于你,接受你的忏悔。”
阿阇世王含泪再礼佛足,退坐一旁。接下来,佛陀继续为他讲说善法,令他心生欢喜无量。
阿阇世王又向佛言道:“尊敬的佛陀,我现在请求归依三宝,请允许我做一位在家居士。自今以后,我定当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虔心向道,祈愿世尊及在座的各位大德接受我的请求吧!”
世尊接受了阿阇世王的请求之后,阿阇世王再次拜倒在佛前,起身绕佛三匝,躬身而退。
阿阇世王离开之后,佛陀对在场大众说道:“这位阿阇世王在佛前至心忏悔,并一心归依三宝,他的罪过已经多有消减,重罪已脱。假如他没有犯下杀父重罪,便当于此得证法眼净了;不过他能至诚悔过,得离重罪,这已经十分难得了。”
话说阿阇世王一干人等,正踏着皎皎月色,行在归途。行至途中,阿阇世王万般感慨,齐聚心头。他对寿命童子说道:“善哉,善哉!你劝我于月圆之夜前来礼佛请法,令我获此大福报,我对你实在是万分感恩啊!”
每逢月圆,人常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怎知那三人皆是影,黄昏之后冥无尽。时逢美景良宵,道此不恰之言,恐是煞人风景。但佛心大慈,不舍一人,尽可藉此良宵,食甜丸、心念佛、赏美景、忆佛恩,如此方为人生圆满,不负清晖明月,不负天地佛心。
黄檗禅师是古代一个有名的高僧,他有很多徒弟,其中有个叫临济,临济想了解佛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就向禅师请教。禅师不回答他的话,就突然拿起了一根棍子,朝临济的头上打下去,把临济弄得莫名其妙。临济被打了之后,虽然很痛,还是忍痛的问,黄檗禅师见他再问,又是一棒打下去;这样一直三问三打,临济只好停止请教,自己专心研究,后来终于明白佛法的奥妙,参证了黄檗禅师的宗旨。
以后,临济和他的师父禅师讲佛法的时候,总是机锋敏捷,这时,他对佛法的奥妙,已研究到和黄檗禅师是一样的高深了。当时,喜好研究佛法的人都向他们请教,但黄檗禅师一样拿起棍子朝那些人的头打下去,而临济还在一旁吆喝助威;他们用这种奇怪的方法,点醒了不少人。因此,后人对于这种警醒人们迷误的行为,说是“当头棒喝”。
因为黄檗禅师和临济研究的是佛教里面的禅宗,禅宗主张顿悟,因此,他们想出许多法子,来点醒世人,“当头棒喝”就是其中的一种。
梁淑英陪着印慈师父说话的时候,巫小青就领着弟弟宝林四处看风景。这庵堂其实很不小,是一套三进的大院子。前厅和中厅,都是香客们可以随便到的地方,后厅是比丘尼们静修休息之处,门被锁着。每一重院子里,最显眼的是一棵大树,那树上挂了块显眼的标牌,说这树就是菩提树,有几百年历史了。
小青在树下就肃然起敬,有些受了洗礼的感觉。但只在转眼间,小青猛然发觉不知什么时候,弟弟没有紧跟在她的身后了。
小青吓出了一身汗。她的弟弟今年有十二岁了,从外表看,这孩子白白胖胖的,见人只笑不说话,真的是十分可爱。可他却是个长不大的孩子,他不聋不哑却见了生人就害怕,不敢说一句话,整天就缠着要妈妈陪着他玩泥巴捏小泥人。妈妈上班就总是把他带到工艺白瓷厂去,向车间里的工人要一坨白泥,就让他在自己的身边玩。到了这个陌生的赎珠庵,突然不见了,巫小青就急忙高声呼叫:
”宝林--你在哪儿--“
一个年轻比丘尼应声出来,趋步合掌说:“施主,静修之地,请勿高声喧哗。“
小青连忙说:“对不起,我弟弟走丢了,他是个有些智障的孩子。“
那小尼却只冷冷的笑,说:“施主请随我来,你弟弟在罗汉堂里玩咧。“
小青连忙跟随那小尼赶到罗汉堂,一脚跨进去,便感觉到一股肃杀之气迎面扑过来。那罗汉堂在偏殿,光线幽暗,五百名汉罗列成五行,绕墙而立。破门而入,便看到正面墙上约有好几百罗汉,全都目光怪异的注视着你。
小青不由打了个惊闪。她极力寻找弟弟,却没有看到弟弟的踪影,便回头要问那小尼。小尼笑一笑,指了左侧墙上的罗汉说:“在那儿哩,无忧尊者旁边。“
小青吓了一跳,再朝罗汉丛中细看,这才发现,弟弟果然就紧挨着一尊慈眉善目的菩萨坐着,连坐的姿势,也跟那菩萨一模一样。
就在一刹那间,小青的心中涌动着无限的感动,她猛然感觉到,弟弟真的很像一尊菩萨!在那一刹那间,她惊恐了,害怕了,她有些失态的尖叫着:“宝林,不要那样,快下来!“
宝林缓缓的走下神坛,走到
小青身边,却跟小青耳语说:“姐,我想在这里捏这些罗汉菩萨,智化姐姐答应说可以的。“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