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九章 大战将起(二十七)-《磨刀》


    第(2/3)页

    小青便连忙朝小尼看,问:“你是智化师父?“

    小尼连忙合掌还礼,说:“小尼智化。小施主刚才说他能塑这些罗汉,小尼本不敢相信。殊不知这位小施主随身竟还带着白泥,先是捏了个他自己,而后又捏了一尊菩萨,我看他果然捏得很有几分像,就答应了。这也是小施主佛缘极深。只是这件事,智化说了不算,还得印慈师父作主。“

    宝林就又跟小青耳语说:“姐姐,你去求求那个印慈师父吧。“

    智化双手全十,静静等候着小青和宝林姐弟。

    起初,智化正在罗汉堂打扫神龛,突然感觉有个孩子轻轻进来。她就回头去寻觅那孩子,却在罗汉堂昏黄的佛光里看见了一尊活菩萨!站在智化面前的,是一个约摸十来岁的小男孩。白白净净的皮肤,胖乎乎的脸略略的呈椭圆,而且下颌特别宽大,整个脸型就极像是一个隶的国字。一双菩萨一样的眼睛,蚕眉倒卧,两只眸子清清彻彻佛光漾漾,而一双耳垂,竟比一般人的耳垂丰厚许多,硕大许多。

    智化猝然见了那孩子,立即就心神不宁起来,暗暗的念了声阿弥陀佛,合掌朝那孩子十分虔诚的问道:“小施主是菩萨身边的童子显灵么?“

    有些智障的宝林,本来是跟着他的姐姐一步一趋游玩的,一不小心落了单,这才误入了罗汉堂。但奇怪的是,此时他却一点儿也不慌乱,他甚至已经完全忘记了姐姐。他一眼看到那间大佛堂里四面依墙而立的几百罗汉,顿时就被迷惑了。他痴迷地朝那些神奇的泥塑走过去,看到了智化却并不知道她叫智化,直到智化来跟他说话,他就指着那些罗汉问:“姐姐,我可以过去摸摸他们吗?“

    智化连忙说:“阿弥陀佛,小施主,菩萨万不可亵渎。“

    宝林哀求说:“让我摸一下吧,只要能摸一下,我就能捏出一样的菩萨来。“

    智化哪里肯相信?微笑着轻轻摇一摇头。

    宝林就说:“姐姐你不信,我可以捏我自己哩。“

    宝林这么说着,就从身上取出一坨白瓷泥。宝林的身上,总是会揣着一坨白瓷泥的。就当着智化的面,用那坨白瓷泥捏了个小人儿叫智化看。智化看了,就惊大了嘴巴--那小泥人儿真的有几分像眼前的孩子!

    智化就相信,自己是真正遇到佛了。

    但是,小宝林却指着一尊罗汉问:“姐姐,这是谁?“

    智化如梦惊醒,朝那菩萨看了看,连忙回答说:“那是芭蕉罗汉伐那婆斯尊者。“

    宝林又指了一尊菩萨问:“这一位呢?背着个布袋的是谁呀?“

    智化合掌说:“他就是布袋罗汉因揭陀尊者。“

    宝林乐了,问:“他干吗老是背着个布袋子呀?里头装着些什么呢?“

    智化说:“布袋罗汉因揭陀尊者本来就是印度一位捉蛇人,布袋里装的都是蛇。“

    宝林顿时就很有些不高兴了,说:“干嘛要捉蛇呀?蛇也没招他惹他。他不会是要吃蛇肉吧?那他就是个很坏的人啦。“

    智化连忙合掌念道:“阿弥陀佛,罪过罪过,菩萨捉蛇是为众生免被蛇咬。他捉到蛇后去其毒而放生深山。纠正邪恶,造福于民,且又爱惜生命,正是我佛。“

    宝林这才转了笑脸,说:“噢,那是个好菩萨。“

    宝林一边这样说,一边便伸手要去摸一摸布袋罗汉,可他到底人小,够不着。这时候,智化竟也忘了禁忌,连忙过去把宝林抱起来,让他努力去摸了一下菩萨。宝林却在半空里又指了一尊罗汉问智化:“姐姐,这是谁呀?挺面善的样子。“

    智化说:“这是开心罗汉善无畏尊者。“

    宝林竟追问:“他怎么叫开心罗汉呢?是可以把心打开给别人看吗?“

    智化惊讶了,说:“正是。他本来是一个国家的太子,老国王年纪很大了,就要立他做国王,可他的弟弟心存不轨,就作乱来争夺王位。他就很平静的对弟弟说,弟弟,不用动干戈,不要杀人,我让你来做国王,我去出家。他弟弟不信他会真的轻易放弃王位,仍然要动杀伐。他就虔诚的对弟弟说,我的心中只有佛,不信你看看吧。他一边说,一边就款款的解开了衣襟,剖开了胸怀让弟弟看。他弟弟果然就看到,他的心中只有一尊佛!弟弟终于也被感动,就再也不动干戈了。“

    宝林说:“那我现在就捏开心罗汉善无畏尊者。“

    宝林把那坨已经捏成他自己的白瓷泥重新揉成一团,就站在开心罗汉面前,虔诚的仰望着善无畏尊者容颜,约摸看了有二十多分钟。然后开始捏白瓷泥。他朝菩萨看一眼,捏几下,再看一眼,再捏几来,竟只用了几分钟时间,就捏成了菩萨的头像,认真看,竟跟神龛里的开心罗汉有五六分相似!

    智化大惊失色,正这时候,就听到小青在前面庭院里高声喊叫。

    宝林就说:“是我姐姐找我来了。“

    小青明白了弟弟的心愿,就连忙带着弟弟去见妈妈。

    梁淑英正跟印慈说着家常话,猛听说儿子要捏罗汉,吓了一跳,连忙把宝林拉到自己膝前,说:“乖,我们回家去捏好不好?我们家里才有白瓷泥呀。“

    宝林却痴痴说:“妈,能叫爸爸给我送些白瓷泥来么?“

    梁淑英长长的叹口气,说:“乖,这做不到。“

    宝林听了这一句,竟黯然落泪,虽然并不高声哭闹,却是涕泪双流。

    印慈师太便跟梁淑英说:“这孩子真的是有些佛缘哩,你何不依了他?“

    妈妈说:“他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我又不能留下来照顾他。“

    巫小青连忙说:“妈,我可以留下来陪弟弟几天。“

    梁淑英却怎么也放不了心。

    宝林一直在流泪,可怜巴巴的望着梁淑英,那眼神里满是乞求,死活不肯离开赎珠庵。巫小青连忙把弟弟揽进怀里说:“妈,拗了弟弟的心愿,我怕他会生出别的事情来,不如就在这里住几天,再慢慢劝他。“

    梁淑英百般无奈,就带着小青和宝林在赎珠庵住下了。

    印慈师父特别关照,打扫了一间向阳通风的禅房给梁淑英母子住。本来也要给小青单独安排一间的。可又想到小青一个未满二十岁的姑娘,住在深山庵堂里,一个人单独夜宿,会不会胆怯?因为赎珠庵里是没有通电的。印慈师父本来就不愿意给赎珠庵里通电,她喜欢青灯古佛,烛光香火,不喜欢电灯通明耀眼。偏又是赎珠庵在深山里,附近的村庄离得最近的也有四五里路,专为小小赎珠庵架线送电,费用太大。所以,赎珠庵就仍然是保持着黄卷青灯。到了晚上,佛堂里,烛光闪闪,禅房内,青灯幽幽,有木鱼声四壁响应,便感觉佛国的祥和笼罩着每一个人的身与心。

    而这时候,小青要一个人独处一室,孤寂恐惧是肯定了。

    小青就只好跟智化师父共处一室。

    赎珠庵里众尼一天只吃两顿。天色渐渐昏黄下来,庵堂之内,夜影幢幢。智化要去做晚功课,须很久才能回来,她怕小青用不惯油灯,就特地点了一只白蜡,对小青说:“我案几上有几样杂志,虽然多是佛教方面的,其实看看也挺有意思的。内中呢,也有两本文学方面的,有一本文论,另外一本,还是诗歌杂志哩。“

    小青说:“谢谢。“

    待智化走了,小青一个人实在无聊,就把白蜡烛移过去,先在智化的一堆刊里找到了那本诗歌杂志《残月》。《残月》是小青特别熟识的一本诗歌刊物,在那上面发表诗作的,大多都跟她差不多年纪。智化案几上那本《残月》上面,就正有她的一首小诗。还有几位享誉全国据说在全世界都快要出名的诗坛领袖人物论诗的长篇大作。若在平时日子,光是那些领袖人物的名字,就够小青敬佩和崇拜得三日不知肉味。可是今夜,在智化的禅房里,小青试着去读几位领袖的文章,竟是索然无味,甚至于感觉很有些鄙夷不屑的意思。

    小青就悻悻的扔下了那本《残月》。

    可扔了《残月》,无聊就更厉害了。烛光摇曳着那间禅房,四壁便愈是黑沉沉的压迫下来,把人的心压抑得有些慌乱,必须有点事做才好。案几上另有一堆杂志,是佛教协会办的期刊《南无》。小青觉得这刊名倒也有些意思,就随手拿起一本来看,竟不想就被那杂志里刊登的头一篇文章吸引了。

    那篇文章的题目就叫“你为什么要信佛?“

    你为什么要信佛呢?这样的问题,若是在昨天,小青是还不会关心的,可是今夜不同,今夜她一个人孤单地坐在禅房的烛光里,就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应该想一想,你,为什么要信佛?

    她捧起《南无》,就着烛光阅读,那文章却这样写道--

    “在下雨。下了很长一段日子了,好像整个世界都已经被淋得透湿。雨本来也不大,可雨中间夹了雪子儿,还刮着凄凄的凛风。上山的小路极是湿滑。戚氏,一个脚有些跛的老妇人,在这条又湿又滑的上山小径上爬行。她走三步一跪,俯身爬到地上磕头,磕了三个头,再爬起来,走三步,又跪下磕头。如此重复。每磕一次头,她就在心中暗暗念道,佛祖保佑我儿子孙子躲过此劫,我一定舍我全部家产重修庙宇再塑金身。

    戚氏这样一路爬上东方山,跪进大殿,前额已是血肉模糊,两只膝盖处的棉裤,也被鲜血湿透。她爬进大殿的时候,就看见佛祖面前已经跪了三个人。一个中年妇人,比她年轻许多,一个男人,大腹便便,一个老头,衣冠楚楚。

    戚氏就跪到他们三个人的最右边。右边,照从左到右的规矩,就是后面。

    戚氏不知道那三个人是为什么事来求佛祖保佑,正如那三个人不知道她的事情一样。但他们跪在佛祖面前,就都要向佛祖祷告,就都要告诉佛祖一切隐情。到了佛祖面前,心就要透明,要想求得佛祖保佑,就得在心里跟佛祖说真话。

    戚氏本来有一个很不错的家庭,他的儿子办了一家很大的工厂,办了很多年,所以,他们家富甲一方,令千千万万的人称羡得不得了。跟他们家来往的,也都是阔绰的人物。他的儿子发财之后,曾经回到出生的村子里,把一个一百三十多户的村子全部重新做过,给每一家都免费建造一幢漂亮的小洋楼。他们家的钱,多得数也数不过来。原只说,铁富贵千秋万代。可万料不到突然一天,她的儿子,孙子都被抓起来了,他们家的工厂突然被查封了。戚氏真的不知道,她的儿子孙子在工厂制造毒!事情败露后,他们为销毁罪证,竟然叫人放火焚烧车间,纵火事故中还活活烧死十三个工人。有人说,她的儿子孙子,犯的都是死罪!钱再多,有什么用呀?戚氏央求佛祖开恩,她愿意把家里的全部财产都捐出来,建庙宇,造佛像,只求佛祖保佑她的儿子孙子能够免于一死。

    戚氏向佛祖诉说了一切情由,没有半点隐匿,就给佛祖磕头求情。

    戚氏身边是那大腹便便的男人。

    大腹便便的男人也在心里向佛祖祷告,也在心里很彻底的向佛祖坦白自己的一切罪孽。大腹便便的男人,二十八年前就已经脱干净了中国衣服,做了香港人。二十八年前的香港人,是可能算得英国人的。可是,他还是觉得必须回到中国来,央求中国的佛祖保佑,才靠得住。

    二十八年前,他上山斫柴。那时候,他的家乡斫柴是一种最苦最累的家务活。柴米油盐,普通农人家的生活,柴是第一位的。可附近的山,一部分被公社禁了,另一部分山上的柴禾就不够用了。平时日子,就要起五更,到更远的无人认领的大山里去斫柴。但那种无人认领的大山实在太远了,一般情况下,一个大男人一天就只能斫一担柴回来,还须是半夜里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