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九章 大战将起(二十七)-《磨刀》


    第(3/3)页

    身。那一天,他也是半夜带点干粮出发,钻了五六十里山沟,走了十几个小时,天大亮才到一处无人认领的野山。到该吃午饭的时候,柴也斫好了,捆好了,他吃了些干粮挑着一担柴下山。大约往回走了一小半的路,他走累了,听到一人多高的茅草林中有流水声,就扔下肩上的柴担子,到路边密林里去寻水喝。山泉却藏得很严密,听到流水声,还要在密不透风的高杆茅草林里钻好大一阵子,才见到了那条山溪。山溪在一条乱石沟里,水真清冽,真甘淳,喝下就解乏。他喝完水转身要寻路回去,却猛看见几步远一块大石头后面,一个女孩翘着光鲜的嫩屁股尿尿。他心慌意乱了。那一瞬间,他到底没把握住自己的心智,就向那来不及穿上裤子的女孩扑去。女孩惊叫,挣扎,还咬了他。他猛把女孩推倒,却不想那女孩一声惊叫,竟不见了!原来,就在女孩身后的茅草林里,深藏着一个大洞。

    女孩掉进那个深不见底的山洞里去了,他救不了她,他吓坏了。

    从此,他就不敢在家里呆了。虽然并不会有任何人知道他与那个女孩之间的事,可暝暝中他的心里却总有一个恶鬼的影子,他睡不安寝,食不甘味,夜夜恶梦盜汗。他终于忍受不住这样的折磨,暗暗的打听到,任是什么样的恶鬼,都是不敢上汽车火车的,于是,他坐了汽车爬火车,然后又坐海船,远远的逃走了。

    那一年,他二十二岁--

    二十八年,他远离故土,逃亡香港,可他的内心还是不能摆脱心债。而且到了五十岁,他反倒一日比一日更不能安宁了,他就是在五十岁生日的那一天,竟突然暝暝中看到了二十八年前掉进山洞的那个女孩!

    他感觉自己逃不过去了,只得回来求佛祖宽恕。

    大腹便便的男人向佛祖祷告道,饶恕我吧,我捐钱给山里修条大路,我把我的名字刻在路基石上,让千万人踩踏,以赎我罪--

    大腹便便男人另一边,是那位中轻妇人。她的事情其实很简单。她是个单身母亲,她和她的儿子被无情无义的前夫遗弃了。她的丈夫原先跟她一样,也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后来却突然上了大学,还留在一所不太有名的大学里当了大学老师,就遗弃了她和儿子。她要争口气,守身不嫁,吃尽了人间辛苦,才把儿子养大。儿子今年上高三了,到了明年七月里就要高考了。她求佛祖保佑,让她的儿子考出好成绩,最好能考上北京大学,让那无情无义人后悔吧!

    她许愿:佛祖如了她的愿,她就为佛祖扫塔十年!

    离戚氏最远的,是那位衣冠楚楚的老者。老者是个名人,一座大城市的文化名人,很有名。但文化名人在年轻的时候有点花,爱过很多女人。那时候,他很风光,也就不怎么把他结发妻子当回事。直到后来他病了,突然中风,辗转床席两年多,就只有他的妻子天天伴守在他的身旁。在妻子的精心照扶下,他竟奇迹般恢复了健康,又能衣冠楚楚的做他的名人了。却想不到,恰在这时候,他的妻子被查出来有膀胱癌。这时候,他就痛彻心肺,他向佛祖祷告--大慈大悲的佛祖,我的妻子一生受苦受累,没过一天好日子,求佛祖保佑她,让她风风光光活几年,我宁愿将我的寿命全部换给她。“

    讲完了这四个故事,那文章的作者就问:

    “你为什么信佛?为躲避灾难?为隐匿罪恶?为你自己那一点虚荣,还是为你那一点无谓的忏悔?

    “总之,你的礼佛,不是你的本愿,你的本愿是不愿意信佛的,你是有求于佛才礼佛呀!你是因为有了一道过不去的坎了,才来拜佛的。

    “平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说的是谁呀?是你,是我,是他--

    “信佛不要信得那么苦痛,不要信得那么不堪,不要信得那么狭隘,不要求佛为你开脱罪愆,不要求佛为你的升官发财操劳,不要求佛满足你的私欲。

    “信佛要信得光明磊落,要信得快乐高兴,要信得心底纯洁。“

    小青就着昏暗摇曳的烛光读完《南无》上的这一篇“你为什么要信佛“,顿时感觉天地间豁然开朗,灿灿然如有天地之光笼罩于其顶。她十分激动。她生性本来也是一个容易激动的姑娘,现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她等于是孤身处于这样的一间尼姑庵的禅房里,突然读到了这样的一篇文章,她的心就像是被清明的雨水洗刷过的尘世一样,突然爽朗起来。连那些树枝树叶,连那些小草藤蔓,甚至那些腐朽的落叶,都被清明的雨水洗刷得青郁晶莹起来。

    她就想,原来世人带着那么多私心杂念信佛,无论是怎样的礼拜怎样的祷告,那其实都是对佛的亵渎呀。真的信佛,是情愿,是喜欢,是高兴,是无欲的宽大,是非贪的奉献。

    爱和慈悲才是佛。

    小青沉溺在《南无》的文字里,在禅房摇曳的烛光里懵懂痴呆,完全没察觉智化已经回了禅房,走到了她的身后。

    智化看到了小青手里翻开的那本《南无》,就问:“怎么不是读那本《残月》,却偏要读起《南无》来了,你不是也想皈依我佛了吧?“

    小青打了个惊闪,连忙将杂志递过去,羞涩说:“这篇文章,写得真好。“

    智化这才认真看到,小青读的是那篇《你为什么要信佛》,就淡淡笑了一下,轻轻说:“其实呢,佛是不会这么问世人的。“

    小青又惊了一下,睁着明亮的眼睛看着智化。骤然间,她看到烛光里的智化真美!智化就端坐在小青的对面,咫尺之遥。一领绛紫色的尼姑长衫,端庄里显着华贵。智化的肤色并没有一般出家人的那种死灰,而是洋溢着青春的意气。她刚刚做完晚功课回来,脸上闪烁着幸福的毫光,便感觉是红艳艳的有玉一样的光彩。玉一般温润的光头上,似有细碎的汗珠,也在烛光里泛着熠熠的光芒。

    小青就感觉,在她面前,端坐在烛光里的智化,就是一尊观音菩萨,或者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所以,智化的话在她听来,就如同梵音一样,她从痴迷中被唤醒了,她就问智化:“这篇文章,你肯定也是读过的,你不觉得写得好吗?“

    智化铺开一张黄表纸和一卷经,她准备抄写经了。却还回答小青说:“自然,那文章写的也是对的。只是呢,无论世人怀着怎样的心境来拜佛,譬如文章里写到的戚氏老妇,譬如那从香港回来的富豪,抑或是那位中年的母亲,老年的名人,他们礼拜我佛的那一刻,内心是赎罪的,是向善的。这就够了。或者有人来拜佛是为升官为发财,甚至有人是做了恶事求佛帮他逃脱惩罚。佛自然是帮不了他们的。可是呢,他们拜了佛,就得到了一点心理上的慰藉,或者说是某种心灵暗示,就能减轻一些他们内心的痛苦,纷扰,狂躁,至少能让他们暂时平静下来,这不是也很好吗?更或许还有可能,他们因为得了这一点慰藉,就改变了他们原本要作恶的心迹,也未可知。倘若真有这样的事,你说,好是不好呢?“

    小青听呆了,小青看到的智化,年龄不会比自己大,但人家说出来的话,却是那样深刻,那样渊博,她开始崇拜智化了。

    她由衷对智化说:“你说得太好了,比那文章里的话更好。“

    智化说:“我佛慈悲,慈航普渡,一切众生,皆有佛缘,往者不追,来者不拒,何必问为什么呢?“

    小青兴奋了,连声说:“对,不问,不问了!“

    小青静下来,看见智化在认真抄写经文,就走过去。却看见案几上有一方木头的镇纸,那镇纸上竟然嵌着一枚碎玻璃碴。智化右手握毛笔抄写,左手中指就在那镇纸的碎玻璃碴上刺破,然后就蘸着中指血来抄写经文。

    小青大惊,问:“你,是用自己的血抄写经文呀?“

    智化说:“这部心经,才刚刚开始抄写。“

    小青惊问:“你为什么要用自己的血抄写经文呢?是许了什么大愿吗?“

    智化淡淡笑着摇了摇头,说:“我情愿。“

    小青无法相信,试探着问智化:“你今年没有二十岁吧?“

    智化还是那样笑着,却说:“你一定想知道,我为什么出家,对吧?“

    小青连忙道歉说:“对不起,我是不是太没礼貌了?“

    智化放下了手中的毛笔,说:“这没什么不礼貌的。我这么年轻就出家为尼,谁都想问一问为什么的。其实,没有为什么。也不是家里有什么不幸的事情发生,也不是我自己遇到了什么过不去的困厄。我其实一直很幸福,在家里,我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我们那座小县城里,我们家也是上等人家,父母都是较有地位的人。所以,我从小上的是我们县城当时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最好的初中,最好的高中。父母巴不得天天都把我打扮得花儿似的向人炫耀。那时候,我们同班有三个女孩,竟是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一路都是同班的同学。我们那三家人便也因此走得很近。到了那年七月九号,我们在一起高考结束了!那时候是通过跟老师对答案来估计自己的高考成绩的,我们对了答案,都觉得考得还不错。几家人高兴,就约在一起要外出玩一下,放松一下。那天,我们就在逛风景逛累的时候,大家坐到一棵大枫树下歇凉,就碰到一个游方化缘的比丘尼,就是这庵里的印慈师父。你说巧不巧,我们碰到一起,所有的人都同时认出来,眼前的比丘尼,竟是当年我们读小学时的班主任!那时候,她也是刚从佛学院毕业,正在四方化缘,想要重建赎珠庵。“

    小青不禁脱口惊叫起来:“这,是真的吗?“

    智化说:“印慈师父出家,倒是有一点特别的故事。印慈师父俗家姓林,本名叫林慈安。慈安这个名字,却是姑姑为她取的。她小时候是姑姑抚养成人的。她的母亲是个苦命的乡下女子,十六岁嫁人,十七岁怀了第一个孩子,却为生下这个孩子而毁灭了自己的生命。那时候乡村远离医院,没有助产士,女人生孩子就是闯鬼门关,她的母亲没有闯过那道关,产后大出血,生下她就咽气了。姑姑就连夜把这个呱呱坠地的小生命抱进了她出家的庵堂。姑姑却是个很特别的人。姑姑很小要被送去给人当童养媳。我们现在真的很难想得出那时候的童养媳过的是一种怎样痛苦的生活。姑姑自然不肯去当童养媳,就躲进了附近的一座尼姑庵里。那时候,姑姑只有四岁半。后来,姑姑就当了尼姑,而且跟着老尼学习佛经,学到了很不错的文化知识。直到当年合作化,庙宇庵堂都被强行取缔,姑姑无处可去,人虽还了俗,却仍是住在原来的破庵里。小慈安自然也是跟着姑姑在尼姑庵里长大成人,后来却考上了师范学校,毕业后就留在师范附小当老师。那时候,姑姑失去了尼姑的身份,但慈安却知道,即使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姑姑一天也没有放弃追随佛祖。每到更深夜静时刻,姑姑就会躲在家里做功课,念佛经,抄经文,无论生产队的农活有多累,姑姑就从未间断过功课。直到重新开放庙宇庵堂,姑姑就做回了尼姑。“

    小青听痴了,沉闷说:“慈安不当老师却也出家,是听了姑姑的召唤么?“

    智化说:“不是。“

    小青说:“对,我说错了,应该是佛的召唤。“

    智化摇摇头:“没有佛缘,什么召唤也不行。“

    小青顿有所悟,自语着说:“所以,枫树下突然遇到印慈师父,也是佛缘。“

    智化说:“那年,高考的录取通知也来了,是华中师院外语系,但我还可以上南京佛学院。我选择了南京佛学院。毕业后,就一直跟着印慈师父。“

    小青听呆了,怔怔的望着那支快要燃烬的白蜡烛,竟说:“智化师父,我,可以不叫你师父吗?“

    智化微笑点头。

    小青紧接着问:“我从此以后只叫你智化姐姐,行吗?“

    智化愣了一下。

    小青说:“智化姐,我可以帮你抄写经文吗?我也抄血经!“

    智化说:“小青,这件事不要急,今夜蜡烛也烧烬了,我们该睡一会儿了。“

    (本章完)

    还在找"磨刀"免费?

    百度直接搜索: "易" 很简单!

    ( = )

      


    第(3/3)页